1、下标关系式
堆都能用树来表示,并且一般树的实现都是利用链表。
而二叉堆是一种特殊的堆,它用完全二叉树表示,却可以利用数组实现。
也就说堆并不一定是完全二叉树。平时使用最多的是二叉堆,它可以用完全二叉树表示,二叉堆易于存储,并且便于索引
在堆的实现时,需要注意:
- 因为是数组,所以父子节点的关系就不需要特殊的结构去维护了,索引之间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省掉了很多麻烦。如果是链表结构,就会复杂很多;
- 完全二叉树要求叶子节点从左往右填满,才能开始填充下一层,这就保证了不需要对数组整体进行大片的移动。这也是随机存储结构(数组)的短板:删除一个元素之后,整体往前移是比较费时的。这个特性也导致堆在删除元素的时候,要把最后一个叶子节点补充到树根节点的缘由
二叉堆想树的样子我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将它们安排在数组里的话,通过当前下标就能找到父节点和子节点的下标呢?
对于第 i 个节点,即 arr[i]:
- 父节点位置是:
arr[(i-1)/2]
- 左子节点:
arr[2*i + 1]
- 右子节点:
arr[2*i + 2]
为了辅助理解,我们来画个图。按照二叉堆的定义,每个节点下只有 2 个子节点,根据这个特性我们绘制出 N 层情况下这个二叉堆的样子:
heap index
- 为方便理解,节点里的数存储的就是数组的下标,从 0 开始按顺序递增
- 通过示意图就能一眼看出下标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们将其扁平化放在数组里:
array
恰好无缝变成一个数组,就成下面那个样子,真的很奇特。
也可以参考文章 Binary Heap
2、下标关系式推导
逆向思维一下,为什么非得用这个数组来表示二叉堆?为什么恰好根节点安排在数组的第 0 个位置,安排在其他的位置可不可以?
好,那我们假设根节点从 5 开始的话,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序号下标为 i 的元素,其子元素的下标分别是多少?
base5
很明显这个数学系采用归纳法就能获得结论。先画出这种情况下的二叉堆图示,相比之前的图加了额外的标注:
base analysis
从图中可以观察获得基本信息:
- 首先我们设根节点的索引值是
BASE
(此例子中, BASE = 5
) - 因为每个节点有 2 个子节点,所以下一层节点个数是当前层个数的 2 倍
- 层数也从 0 开始标识,计算每层的个数:
- 第 0 层就是根节点,该层共有 1 个节点;
- 第 1 层有 2 个节点
- ….
- 第 n 层就有 2^n 个节点;
- 计算当前层数 之前 累计节点的个数:
- 第 0 层(根节点),该层之前累计 0 个节点
- 第 1 层之前累积 1 个节点
- 第 2 层之前累积 3 个节点
- …
- 第 n 层之前累积 2^n - 1 个节点
然后我们来推导:对于第 n 层中下标为 i 的节点,其对应的子节点的下标的值;
首先令 i 节点在第 n 层的第 k 个位置,将上图中只抽取第 n 层的节点情况,我们这里只关注个数的情况:
kth
- 下标为 i 的节点在第 n 层的第 k 个位置;
- 该节点之前存在 k - 1 个节点
- 该节点之后存在 2^n - 1 个节点
加上之前的结论,我们能用 k、n、BASE 推导出来下标 i 的表达式:
i formula
即(后面称之为 下标公式):
如果看得比较晕的话,我们以 BASE = 5 为例,获得第 2 (=n) 层节点、第 3(=k) 个点的情况如下:
2th
其下标:
i = 2^n + (BASE-2) + k = 10
我们看 i 节点的右子节点的表达式是怎么样的。
假设其右节点的下标值为 j,那么不难获得,j 节点是在第 n+1 层的第 2k 的位置,用图说话:
2k
将 n+1、2k 带入到下标公式,就能获得 j 的表达式为:
j = 2^(n+1) + (BASE-2) + 2k
好了,我们就能获得 j 和 i 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无论 BASE
设置成多少都可以用数组来表示出来,父子节点下标关系都有固定表达式;
既然如此,为何不把 BASE 设置成 0 呢?这样就可以数组下标 0 开始填充数据,而且 不浪费数组空间 了。令 BASE = 0,就能获得熟悉的下标关系表达式;对于第 i 个节点,即 arr[i]
:
- 左子节点:
arr[2*i + 1]
- 右子节点:
arr[2*i + 2]
3、堆的操作
来自文章 纸上谈兵: 堆 (heap)
在 visualgo 网站上有非常好的 可视化操作演示,强烈推荐
堆和队列比较相似,有两个固定的操作:插入和删除。
3.1、插入
在插入操作的时候,会破坏上述堆的性质,所以需要进行名为 上滤(percolate up) 的操作,以进行恢复:
- 将新元素增加到堆的末尾;
- 按照优先顺序,将新元素与其父节点比较,如果新元素小于父节点则将两者交换位置;
- 不断进行第2步操作,直到不需要交换新元素和父节点,或者达到堆顶;
- 最后通过得到一个最小堆。
这样得到的树,就恢复了堆的性质。我们插入节点 2 为例:
percolate up
3.2、删除
堆的删除操作与插入操作相反,插入操作从下往上调整堆,而删除操作则从上往下调整堆,该调整的方法称为 下滤(percolate down):
- 删除堆顶元素
- 让最后一个
last
节点成为新的节点,从而构成一个新的二叉树 - 将
last
节点和两个子节点比较,将小的元素上调。 - 不断进行步骤,直到
last
节点不大于任一子节点,或者 last
节点成为叶节点
remove
4、堆的应用
4.1、二项堆(Binomial Heap)
- 二项堆(一)之 图文解析 和 C语言的实现:本文会先对二项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给出C语言的实现。后续再分别给出C++和Java版本的实现;有着非常详细的图解过程;
- Binomial Heap:geeksforgeeks 教程文章
- Binomial heaps & Fibonacci Heaps:很不错的 PPT ,总结了两种堆的具体操作细节;
二项堆是可合并堆,它的合并操作的复杂度是O(log n)
。
bionomial tree
4.2、斐波那契堆(Fibonacci Heap)
- 斐波那契堆(一)之 图文解析 和 C语言的实现:本文会先对斐波那契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给出C语言的实现;斐波那契堆比二项堆具有更好的平摊分析性能,它的合并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O(1)
- Fibonacci Heap | Set 1 (Introduction)
- 算法导论笔记:19斐波那契堆:总结了这种堆的性质和用途
- 斐波那契堆(Fibonacci Heap):较为严谨刻板的教程;
- Fibonacci Heaps: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 PPT 中大量图示展示具体的堆操作,附带 课程PPT,更多的资料参考 普林斯顿大学官网搜索
斐波那契堆对于 SEARCH 操作的支持比较低效,所以,设计给定元素的操作均需要一个指针指向这个元素
4.3、配对堆(Pairing Heaps)
4.4、左偏树/堆(Leftist Heap)
- Leftist Tree / Leftist Heap:geeksforgeeks 文章
- 纸上谈兵: 左倾堆 (leftist heap):通俗易懂,推荐阅读;
- 【数据结构与算法】左偏树(堆)的实现:左式堆由于使用二叉链表的存储结构,对动态操作支持良好,在需要合并操作的场合,是极佳的选择。
REFERENCE
参考文档
1、教程类
- Heap :数据结构专辑仓库,有代码有实现,言简意赅;
- 堆和树有什么区别?堆为什么要叫堆,不叫树呢?:知乎问答
- 纸上谈兵: 堆 (heap):用实际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
- Binary Heap:geeksforgeeks 有关二叉堆的入门文章
- 二叉堆(Binary Heap):较为严谨的文章,也有不少的图示;
- 堆的javascript实现:言简意赅,使用 js 实现,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 Implementing a Complete Binary Heap in JavaScript: The Priority Queue:手把手教你实现完全二叉堆
- 数据结构-堆(heap):主要是介绍了“上滤” 和 “下滤” 的概念
- 最小堆 构建、插入、删除的过程图解:用图详细讲解最小堆的建立和删除操作过程
2、应用
- Heap Data Structure:来自 geeksforgeeks,有关 heap 的 awesome 列表,罗列了有关堆 相关的原理和相关算法题;并有试题 可供测试,看看你能得几分;
- 常用数据结构与算法:二叉堆(binary heap):从二叉堆的概念到实现,然后还有实例;
- Searching:具体的二叉堆在搜索中的应用;
- HeapSort:geeksforgeeks文章,文字 + 视频讲解堆排序的实现,很直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