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不同浓度乙二醇冷却液对散热性能影响的研究

不同浓度乙二醇冷却液对散热性能影响的研究

原创
作者头像
用户学习笔记
发布2022-05-20 15:15:27
5.2K0
发布2022-05-20 15:15:27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用户9688177的专栏

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高密度、高集成、大功率和小型化的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都使芯片的热流密度迅速上升,传统的风冷散热难以满足要求。液冷散热采用高比热容的冷却液,具有散热功率大、均匀性好、结构紧凑等优势,在大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散热中被广泛采用。冷却液主要采用乙二醇-水溶液,本文将主要介绍不同浓度的乙二醇水溶液的散热性能。

乙二醇水溶液简介

     水作为一种常见而优秀的载冷液,因其低廉的成本和出色的换热性能,在液冷散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水的物理特性都很优秀,但其冰点为0℃使得其不具备在低温环境下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水溶液中添加乙二醇可以降低溶液的冰点。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又名“甘醇”、“1,2-亚乙基二醇”,简称EG。化学式为(CH2OH)2,是最简单的二元醇。随着乙二醇浓度增加,水溶液冰点不断降低,最低可达零下48℃,使得液冷散热器内的冷却液不易结冰。

图片
图片

图1 液冷散热器流道示意图

(图片来自:www.xenbo.com)

表1 不同浓度乙二醇和水的物性参数表

图片
图片

在水中掺入了乙二醇,冷却液的物性参数产生了变化,尤其动力粘度的改变,对散热性能的影响较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 液冷散热器实物图

1

液冷散热器散热性能分析

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间的热量交换称为对流传热,是液冷散热器主要的换热形式。对流换热由牛顿冷却公式计算。

图片
图片

(1)

式中:

q—热功率,W;

h—对流换热系数,W/(m2·K);

S—散热面积,m2;

∆t—温差,K。

流体的物性参数会影响冷媒在管内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继而影响换热效果。液冷散热器中的流动过程通常为无相变的强制对流传热,流体的密度ρ,动力粘度μ,导热系数λ和定压比热容cp都会影响流体的传热能力。 

h=f(ρ,μ,ν,ι,λ,cp)       (2)

式中:

ρ——密度,kg/m3;

μ——动力粘度,Pa·s;

ν——速度,m/s;

ι——特征长度,m;

λ——导热系数,W/(m·K);

cp——定压比热容,J/(kg·K)。

2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为了计算管内冷媒流动时的对流换热系数h,下面引入努塞尔(Nusselt)数。努塞尔数用于衡量对流换热强烈程度。

图片
图片

              (3)      

    由努塞尔数可得对流换热系数求解:

图片
图片

(4)

因此,只需要求得努塞尔数即可计算出管内的对流换热系数。在液冷散热器工作时,管内通常为强制对流传热形式,因此,选用Dittus-Boelter公式。

图片
图片

(5)

式中:

Re——雷诺数;

Pr——普朗特数;

n——流体被加热时,n=0.4;流体被冷却时,n=0.3。

为了求解式5,需要求解引入的雷诺(Reynolds)数和普朗特(Prandtl)数。雷诺数反映流体流动情况;普朗特数反映流体物理性质对对流传热过程的影响。

图片
图片

              (6)

图片
图片

               (7)

由式3、4、5、6可得总换热系数如下式  

图片
图片

(8)

从式8可得以下结论:流速越大,换热系数越大;动力粘度越大,换热系数越小。

冷却液以4m/s的速度流入直径为6mm流道的液冷散热中,分别计算表1中4种不同乙二醇浓度冷却液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浓度乙二醇和水的对流换热系数

图片
图片

3

试验测试

在散热功率、流速、进口温度、液冷散热器都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冷却液中乙二醇的浓度,通过试验测试,可以得到不同的液冷散热器的最高温度和温升情况。

图片
图片

图3 不同乙二醇浓度冷却液的散热性能测试

表3不同浓度乙二醇水溶液物性

图片
图片

结论

随着乙二醇水溶液浓度的提升,动力粘度不断增加,冷却液的对流换热能力依次降低,散热器温升逐渐提高。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比如南方地区等环境温度较高情况下,对冷却液的冰点要求较低时,可以采用乙二醇浓度较低的冷却液,有利于提升散热性能,降低散热器温升,同时减少昂贵乙二醇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冷却液的成本。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