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9月中旬,越来越多企业发布了第二季财报或年中报。
如果是在往常的季度里,哪家企业的财报数据中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多半会成为媒体头条报道的焦点。
可在2022年的半年报中,营收下滑、利润暴跌等已经是一种新常态,以至于一些企业开始“躺平过冬”。但也有一些企业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姿态,在行业下行的语境下选择多元化探索。
比如2021年就曾“逆势增长”的乐享集团,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增长118.91%,增速几乎是2021年同期的一倍。乐享集团业绩同样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比起同类企业不可谓不稳健。
有人看见才相信,有人因为相信而看见。面对“寒冬已至”的行业发展形势,有人躺平式过冬,业绩“哑火”,有人多元化深耕,调整战略趁机换道,背后的逻辑似乎更值得理性思考。
正如华为内部论坛流传出的一篇文章,任正非再一次抛出了“寒冬”的说法,认为在全球消费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寒冬已至”由此席卷了整个互联网,而且不再是华为的一家之言,逐渐上升为互联网大厂们的新共识。
最直接的动作就是业务线的收缩。
在“开源”越来越难的情况下,活下去的现实选择正是“节流”。映射到互联网大厂身上,裁撤业务线、关停不必要的产品、聚焦主业的增长和优化,可以说是操盘者遭遇结构性挑战时的常见打法。字节跳动、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等都在感受到“寒意”后调整经营战略,从过去追求扩张转向专注主业。
相对应的一幕是汹涌的裁员潮。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边际收益递减定律,一旦营收或利润出现了下滑,就需要精编的方式控制成本,简单来说就是裁员。在以往的年份里,“金三银四”常常是企业招人最活跃的时候,2022年初以来,被讨论最多的却是裁员。
无论是业务线的收缩,还是人事上的变革,折射出的都是“躺平过冬”的心态。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毕竟在外部大环境不景气的局面下,从粗放扩张到精细化运营,尽可能实现经营风险的软着陆,无疑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对任何企业来说,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必须要在正确的节点上“去肥增瘦”。
只是正确的选项不等于是唯一的出路。
对华为的历史稍作了解的话,“寒冬论”并不是任正非的第一次预警。2000年前后,任正非写出了著名文章《华为的冬天》,2004年再次提出“华为要注意冬天的来临”,2008年金融危机又一次提及“过冬说”……
外界频频讨论华为的“危机意识”,却习惯性忽略了华为的“过冬”方案,比起全面“躺平”的姿态,华为擅长的是主动走出舒适区,做有利润的产品和业务,而非在白热化的市场中加速内卷。
这一点和乐享集团的思路不谋而合。乐享集团探索多元化发展,绝非是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前瞻性布局有增长空间和利润空间的赛道。
根据Statista的预测,2023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将达到1.11万亿美元,并将保持稳定向上的发展态势。
而高增长、高利润、高潜能的消费电子,正是乐享集团布局海外电商的重要类目之一,搭建了完整的海外供应链和线上线下支付体系,通过推荐算法数据模型帮助消费电子类国货出海销售,其中手机配件、耳机、智能穿戴在内的消费电子产品,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有着高速增长,海外电商业务已成为乐享集团的主力板块之一,上半年的销售额为10.21亿港元,占到了总营收的74.7%。
乐享集团早在2020年就开始试水国内短视频电商营销,2021年上半年的GMV已经有6.47亿港元,初步呈现出了增收的潜力。2021年第四季度,乐享集团将国内市场验证的营销方式和算法模型成功落地到海外市场,并在2022年上半年就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一跃成为乐享集团的新增长引擎。
在互联网大厂们纷纷削减研发开支的2022年,乐享集团上半年的研发投入达4628万港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4.78%;数据模型数量增至188套,较2021年末增长了3.37%;员工数量比2021年末增加了46%,且72.8%为研发、技术和运营人员;同时截至2022年6月30日乐享集团经营现金流达到9.85亿港元,高于2021年同期的9亿港元。
充裕的现金流、持续的研发投入以及专业的研发团队,保障了乐享集团基本盘的稳定,继而有更多的底气打造新的增收引擎。
也就是说,将近两年市场的试水与摸索后,乐享集团的模式得到了验证,并且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增长阶段。而一次次逆势上扬的背后,除了对市场潮向的敏锐嗅觉,还离不开乐享集团在战略上的审时度势,以及围绕主赛道进行的业务革新。
回到“行业寒冬”的话题上,拒绝“躺平”的乐享集团不止在积极扩大海外市场。乐享集团在今年上半年参与保利混改,携手央企不断寻找新的增量,培育自有流量并在数字资产领域进行探索。由此也让外界看到,冲出“寒冬”的路径,不只有“躺平”一条。
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始向上,继向下,再重新向上的周期性运动。
对应到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互联网行业作为经济的风向标,同样有着周期性的特征,几乎每隔五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增长、下滑、再增长的局面。2022年上半年出现的下滑迹象,并非是全盘否定互联网想象空间的依据,特别是在互联网出海的浪潮下,绝不缺少长期成长的机会。
而回顾那些在“寒冬”中倒下的企业,固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的失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想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是否有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学会在不合适的时机断舍离,同样需要学会关注长期价值,在危机中不断寻找生机。
也许在当今的语境下,那些多元化探索的企业可能不被一些人理解,可一旦经济趋势再次向上,前期积累的能量将瞬间爆发。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