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边车用大白话来讲就是加装在摩托车旁边,用来达到拓展现有功能的能力,可以让其坐上更多的人或物。边车很像软件工程里的代理模式,对服务进行包装,使其不改变原来的功能,拓展原来的服务。
现在微服务盛行,技术栈五花八门,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服务治理了,而 Sidecar
模式的出现,正好为服务治理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本篇文章的重点并不是服务治理,微服务的服务治理太难了,仅仅通过一两篇文章是讲不完了,后续我会专门开个系列来慢慢展开。
今天主要是带大家来开车的,一辆带边的三轮摩托车。。。
在讲 Sidecar
模式之前,不妨先来回顾一下系统架构的演进历程,从一步步的演进历程来看,或许我们对 Sidecar
模式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下面主要以 日志收集
和 服务健康检查
这两个附加能力,来举例说明在不同时期 Sidecar
模式的实现方式。
我们早期是从物理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技术演进为虚拟机的,下面这个图片可以说是
远古时代
的架构。
远古时代
在远古时代
的架构里,所有的服务都是以进程的方式逐一部署在 VM
里的,另外两个 Logs Progess
和 Health Check Progress
就相当于 Sidecar
的能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异构系统架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运维工程师面对众多不同技术栈的 VM B
、VM C
、 VM D
以及没有尽头的 VM XXX...
,他们需要做大量重复的工作,可以想象这种部署方式对于运维工程师来说是多么的奔溃。
通过容器化技术演进为目前的
container
,从而进入容器时代
。
容器时代
我们从上面的架构图可以看出,虽然以容器的部署方式解放了运维工程师的工作量,但是这种容器设计模式其实是不被允许的,它将所有 Sidecar
的能力和主应用程序打包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富容器。容器应该是解决某个问题的功能单元,让容器保持单一用途才是正确的方式。
其实在这个容器时代
,我们经历了 2
个阶段:
所有服务治理相关的功能,比如 限流熔断
、流量控制
、服务限流
等等,都是和应用程序紧耦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业务逻辑混合了各式各样非业务功能的代码,当时造成了开发人员很大的心智负担。
特别是在当业务逻辑功能没问题,因为加这些非功能性代码出了 bug
,我们排查 bug
的过程往往是奔溃的。
更加令人奔溃的是,我们公司还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栈,Golang
、TypeScript
和 Java
都有涉及。
我们吸取了 第一阶段
的教训,做了 2
件大事。
部分服务
统一往 Golang
上做迁移。系统在线上跑了几个月,顺利运行,好像一切很美好的样子对吧?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容器编排大战后,由
Kubernetes
胜出,衍生出Pod
的概念
微服务时代
我们从上面的架构图可以看出,Kubernetes
的 Pod
在容器的基础上,做了更高一层的抽象。一个 Pod
內可以有多个容器存在,它们共享了同一个 Network Namespace
,并且可以声明共享同一个 Volume
左边是主应用程序所在的容器,右边两个是 服务治理
相关的辅助容器,也就是我们本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称之为 Sidecar
容器。
我们可以在一个 Pod
中,启动一个或多个辅助容器,来完成一些独立于主容器之外的工作。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容器都有它自己单一的用途,真正做到了职责分离,可以说是基本上解决了上述 容器时代架构
遗留下的大部分问题。
像上面提到的富容器打包模式,这种一个容器下跑多个功能不相干的进程时,在 Kubernetes
的世界里,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它们是不是应该被描述成一个 Pod
里的多个容器才是最合理的。
现代应用在 Kubernetes
里面的形态就是 Pod
= App Container
+ Sidecar Container
看完上面系统架构的演进历程,我相信大家心里面对 Sidecar Pattern
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了吧,这种设计模式其实出现的很早,只是每个阶段对它实现的方式都不一样而已。
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主应用和附加能力的应用它们拥有共同的生命周期,要么在同一个VM
里,要么在同一个容器
內,或者是在同一个Pod
內。
Sidecar Pattern
可以说是现代云计算非常重要的设计模式,它通过职责分离与容器的隔离特性,能够降低容器的复杂度,同时能扩展并增强已有容器的功能。
Kubernetes
的Init Container Pattern
虽然也是关注点分离,但是它主要是做一些依赖准备性的工作,在应用容器启动前会成功退出。有需要的话可以点击文中链接回顾下Init Container
这种容器设计模式。 一文告诉你什么是 Kubernetes 容器设计模式之初始化容器
老系统
,Sidecar Pattern
的价值更大我们用 Pod
內的容器会共享 Volume
这个特性来举个例子,这个其实和 一文告诉你什么是 Kubernetes 容器设计模式之初始化容器 文中的Scenario 03
提的例子非常像,我稍微对其做了一下调整,下面是这个例子的一个架构图。
HTTP 前端部署
我们再来看下这个 Pod
的 YAML
结构,如下所示:
cat <<EOF | kubectl create -f -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nginx-example
spec:
containers:
- name: application-container
image: nginx:1.15.2
imagePullPolicy: Always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volumeMounts:
- name: shared-files
mountPath: /usr/share/nginx/html
- name: sidecar-container
image: lqshow/busybox-curl:1.28
# 你可以想象成你的前端应用的静态文件全部打包在 /project/dist 目录下
command: ['/bin/sh', '-c', "echo 'Hello, World!' > /project/dist/index.html && sleep 3600"]
volumeMounts:
- name: shared-files
mountPath: /project/dist
workingDir: /project/dist
volumes:
# 通过同一个卷来共享数据,用来共享 Sidecar 静态文件
- name: shared-files
emptyDir: {}
EOF
将脚本放在 Kubernetes
集群內执行,并通过 port-forward
来验证结果。
➜ kubectl port-forward pod/nginx-example 3000:80
Forwarding from 127.0.0.1:3000 -> 80
Forwarding from [::1]:3000 -> 80
再验证访问结果,是否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 curl localhost:3000
Hello, World!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它对容器的 可重用性
利用的非常好,构建 Web 服务
就该这样子。应用开发者根本没必要将 Nginx
打包装进自己的容器里。有句老话说的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其实做通用性容器也是这个道理。
Sidecar Pattern
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 Service Mesh
领域, 它可以说是将 Sidecar Pattern
玩出了极致,且非常符合云原生的理念。
接上之前提的,系统架构的演进历程,Service Mesh
可以说是后微服务时代了。
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强,可以说 Service Mesh
重新定义了微服务治理。
后微服务时代
本篇文章不对
Service Mesh
做阐述 具体详见:Pattern: Service Mesh[1]
读到这里了,相信大家已经非常清楚 Sidecar Pattern
都能解决什么问题了吧,我来做个小结吧。
Sidecar Pattern
真正做到了让 控制
与逻辑
的分离,沿用上面例子的话,它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成为可能,而且使开发一个高内聚
、低耦合
的软件变的更加容易。
后微服务时代,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的开发模式和运维模式,它不仅对开发工程师的要求变高了,对运维工程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