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用户分享
在某事业单位做了五年运维,我和同事两个人管着十几人开发团队,还有 8 家厂商的外采系统(加起来有 30 多个应用)。两年前领导拍板上 K8s,我们熬夜搭集群、配 Jenkins 流水线,本以为能告别传统部署,结果掉进了新坑:每天 80% 时间都耗在敲 Kubectl 命令上,部署应用、调资源、查日志成了家常便饭。我们的开发团队里只有个别人懂 K8s,改完代码总得来找我们运维部署。厂商更离谱,供应商坚持要 ssh 进服务器改配置。
我们的现状是:
起初拒绝 PaaS 容器平台有两个执念:
现在想想,这就是典型的技术自负……
今年初新接 5 个外采系统后,运维组彻底绷不住了:
查资料发现平台工程说白了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开发专注写业务代码,不用学 K8s 术语。厂商专注交付应用,不用懂容器技术。运维专注底层稳定性。就像餐馆里,服务员不用会炒菜,厨师不用擦桌子,老板不用端盘子,各干各的,效率才高。

于是我尝试了国内热门的容器平台:
这俩平台都像给运维用的高级 K8s 管理工具,跟平台工程理念还差点意思。
在技术论坛刷到一篇讲述平台工程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 Rainbond 能让开发不用学 K8s 也能自服务。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试了试,结果被我需要的三个功能惊艳到:
开发自服务:拖代码就能部署,不用写 YAML
厂商自助接入:独立空间 + 模板化部署
运维解放:从执行者变规则制定者
2 个人管 50 + 应用不是梦。
以前(原生 K8s) | 现在(Rainbond) | |
|---|---|---|
应用部署 | 2 小时(运维全包) | 15 分钟(开发自助) |
厂商对接效率 | 每次 4 小时(远程协助) | 每次 30 分钟(自助部署) |
这是我从传统运维转型平台工程的真实经历,说实话,单位里的业务系统涉及敏感信息,截图就不往外放了,但踩过的坑和尝到的甜头必须唠唠:
如果你们单位也在搞云原生转型,尤其是运维人力紧张、开发对 K8s 不熟悉的情况,真心建议试试 Rainbond 社区版(开源免费的!)
做了五年运维,最深刻的感悟是:技术自负是效率的天敌。以前总觉得懂 Kubectl 命令才专业,直到被平台工程打脸,真正的专业不是炫技,而是让复杂技术为业务服务。现在我常跟新人说:能让开发和厂商爽的运维,才是好运维,而 Rainbond,就是那个让所有人都爽的神器。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