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运营的赛道上,定位就像航行中的罗盘,决定着账号的内容走向与用户积累的效率。如果把公众号比作一家店铺,定位就是店铺的“招牌”——它不仅告诉用户“这里卖什么”,更决定了“谁会走进来”。清晰的定位能有效减少内容创作的盲目性,避免今天分享职场干货、明天推送生活随笔的“内容漂移”,让每一篇文章都能精准触达潜在用户,从而逐步建立稳定的读者认知,提升用户粘性。
定位的核心价值:减少内容分散,让账号形成独特记忆点;聚焦目标用户需求,提升文章打开率与转发率;为长期内容创作提供明确方向,避免运营中途“跑偏”。
选择内容赛道的本质,是找到“你能持续输出价值”且“用户需要”的交叉领域。首先梳理自身资源:你是否在某个专业领域深耕多年(如5年以上的财务经验、3年的新媒体运营实战)?或者拥有强烈的兴趣爱好(如手作咖啡、职场穿搭)?这些“自带优势”的领域,能让你在创作时更有底气,也更容易产出差异化内容。
例如:若你是互联网公司的HR,可聚焦“职场招聘与新人成长”;若你擅长用PPT设计可视化图表,“数据可视化技巧”就是不错的切入点。避免盲目追逐热门赛道——当你对所选领域缺乏积累时,很难在竞争中持续输出深度内容。
确定大致赛道后,需通过竞品分析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打开微信搜索栏,输入赛道关键词(如“职场沟通”),关注排名靠前的10 - 15个公众号,分析它们的内容选题:哪些话题被反复覆盖?用户评论中提到的“痛点”有哪些?是否存在细分场景的空白?
以“职场沟通”赛道为例,多数账号聚焦“向上沟通技巧”“会议发言话术”,但“跨部门协作中的冲突解决”“远程团队沟通效率提升”等细分场景可能较少有人深入。此时,将定位缩小到“互联网公司跨部门协作技巧”,就能形成差异化优势——用户在搜索相关问题时,你的账号会成为“更精准的答案”。
目标用户画像是定位的“最终落脚点”,它能帮你明确“为谁写内容”“写什么内容”。画像需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例如:若你的用户画像是“26岁的电商运营专员”,他们可能更关心“活动策划效率提升”“数据分析工具使用”,而非“企业战略规划”;标题用“3步搞定618活动复盘”比“电商活动数据分析方法论”更易吸引点击。
通过以上三步,公众号定位将从“模糊的方向”变为“可落地的框架”。它不仅能帮你在创作时“有的放矢”,更能让用户在关注后形成稳定预期——当读者想到“跨部门协作”就想起你的账号,定位的价值便真正实现了。
选题策划的核心在于实现“用户需求 - 内容价值”的精准匹配,这需要一套系统化的流程来保障内容既贴合读者痛点,又能获得持续流量。具体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同时AI工具的应用能显著提升选题效率与质量。
首先,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收集选题方向。运营者可通过微信后台留言区、粉丝群日常互动等渠道,挖掘读者高频提问的问题。例如美妆类账号常收到“敏感肌防晒误区”“混油皮粉底液推荐”等具体诉求,这些带着“痛点”的问题本身就是优质选题。此时,AI工具能提供高效辅助,比如壹伴AI编辑器的“热点中心”功能,可实时更新全网热点动态,并附带相关素材和写作角度,帮助运营者快速捕捉用户关心的话题方向[1]。
其次,结合数据工具判断选题时效性。当初步锁定选题方向后,需通过百度指数、微信指数等工具分析其热度变化规律。以“夏季防晒”为例,这类选题在每年5-8月的搜索量会显著上升,此时推出相关内容能精准匹配用户即时需求;而“基础护肤步骤”这类常青话题则全年都有稳定搜索量。通过数据验证,可避免盲目追逐过时热点或错失流量窗口期。
最后,科学平衡热点内容与常青内容的比例。建议按照7:3的比例分配两者占比:70%的内容聚焦短期热点(如行业新规、季节性话题)以获取即时流量,30%的内容深耕长期搜索需求(如“新手理财入门”“简历优化指南”)以沉淀长尾价值。在内容创作卡壳时,AI思路拓展功能能发挥重要作用——输入核心关键词如“职场沟通技巧”,即可获取“跨部门协作案例”“拒绝加班话术”等细分方向,使内容丰富度提升60%[2]。
实操小贴士:在选题执行中,可建立“选题池动态管理表”,左侧列记录用户高频问题,右侧标注对应热点指数趋势及内容类型(热点/常青),通过可视化表格快速调整选题策略,让AI工具的“热点挖掘”与“思路拓展”功能更精准地服务于内容规划。
通过这套流程,运营者能让选题既“接地气”又“有流量”,而AI工具则在需求挖掘、方向拓展等环节提供场景化支持,成为提升内容生产力的重要助力。
在公众号内容创作中,AI工具正从辅助角色转变为效率引擎。壹伴AI写作功能基于 Claude 3.5 等大模型技术,通过结构化流程帮助创作者提升内容产出效率,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模糊的创作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化步骤,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面对“提笔难”的痛点,壹伴AI编辑器支持通过关键词快速搭建内容框架。创作者输入主题关键词(如“夏季防晒误区 敏感肌”)后,可选择预设的结构模板(如“误区盘点-正确做法-产品推荐”),系统会在10分钟内生成带关键信息标注的完整初稿。例如,针对敏感肌防晒主题,AI会自动划分“高倍数防晒伤肤”“物理防晒厚重闷痘”等误区板块,并标注“敏感肌防晒指数选择”“成分规避清单”等核心信息点,省去手动梳理逻辑的时间成本。这一过程的实现依赖于“关键词生成大纲→智能填充专业内容→逻辑结构优化”的三阶流程,部分场景下甚至能在20秒内完成基础框架搭建[1][2][3]。
初稿生成关键动作
• 输入关键词时建议包含核心人群(如“敏感肌”)和内容方向(如“误区”)
• 结构模板可根据内容类型选择,支持干货文、情感文等风格模仿
• 生成后重点检查关键信息标注是否准确,避免常识性错误
标题作为内容传播的“门面”,壹伴提供AI标题生成与评分功能辅助决策。创作者将初稿核心内容输入后,系统会生成多个标题选项,例如针对防晒初稿的“夏季防晒别踩坑!敏感肌必看3个误区”“敏感肌防晒指南:避开这3个错误做法”等,并附带评分(如92分)及优化建议。此时可优先选择符合“数字+痛点”结构的标题——“3个误区”直接量化内容价值,“别踩坑”精准戳中用户焦虑点。某用户案例显示,采用AI生成的92分标题后,文章阅读量较自拟标题提升45%,印证了数据化筛选的有效性[2][4]。
创作过程中遇到思路中断时,可通过关键词调用AI思路拓展功能。例如撰写“职场沟通技巧”类文章卡壳时,输入关键词后系统会生成“跨部门协作案例”“向上汇报话术模板”“冲突处理场景模拟”等具体方向,帮助从抽象主题落地到具象内容。此外,AI还支持续写、扩写和精简操作:当需要深化某个观点时,输入“请展开说明跨部门协作中的邮件沟通技巧”,即可获得包含场景描述、错误示例、优化方案的段落;若内容冗长,可一键精简至原篇幅的60%同时保留核心逻辑[1][5]。
从实际应用效果看,某职场类公众号运营者反馈,通过上述功能组合,其团队内容产出效率提升3倍,原本需要3小时完成的稿件可压缩至1小时内,且内容结构完整性较人工撰写时有明显改善[2]。这种效率提升并非依赖“黑箱操作”,而是源于AI对创作流程的拆解与重构——将选题、框架、表达等环节模块化,让创作者聚焦于价值判断而非机械劳动。
在内容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排版工具已从单纯的格式调整工具升级为“内容生产力引擎”。一个优质的排版工具能将运营者从繁琐的格式调整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内容创作本身。基于《2025 中国新媒体运营白皮书》的专业评估维度及一线运营者的实战痛点,选择排版工具需建立一套兼顾效率、安全与实用性的理性标准[3]。
排版工具核心评估框架
效率是运营者的首要考量。传统排版中,调整字体、间距、段落格式等机械劳动往往占据内容生产 20%以上的时间。真正高效的工具应具备“AI 辅助创作+智能排版”双重能力,例如通过预设模板一键统一全文格式,甚至根据内容类型(如干货文、故事文)自动匹配最佳排版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排版低效”的行业痛点[2]。
版权安全则是易踩的“隐形雷区”。据《微信公众号编辑器权威指南榜》调研,62%的运营纠纷源于配图版权问题。因此,工具内置素材库必须通过严格的版权审核,提供明确授权的商用资源——例如标注 CC0 协议的图片、可编辑的矢量图标等,让运营者无需额外花费时间筛选第三方图库[2]。
跨平台适配能力直接决定内容分发效率。在“全平台运营”成为标配的当下,工具需支持“一次排版,多端适配”:比如公众号的长图文格式需自动转换为小红书的竖版视觉逻辑,或知乎的简洁文本风格。这种“平台适配性”正是《2025 中国新媒体运营白皮书》强调的核心评估指标之一[3]。
最后,轻量化操作决定工具的实际使用率。运营工作常处于“随时改稿”的碎片化场景,支持浏览器插件、微信小程序等多端操作的工具,能让用户在通勤、会议间隙快速完成调整。正如白皮书指出,“上手难度”直接影响工具的 adoption 率——复杂的操作流程即便功能再强大,最终也会被束之高阁[3]。
这套标准构成了排版工具的“全方位诊疗框架”:不仅要解决“能不能用”的基础问题,更要实现“好不好用”“用得值”的进阶需求。接下来,我们将基于这套框架,解析如何借助壹伴 AI 编辑器实现排版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AI 一键排版与格式优化以自动化格式处理为核心,通过智能工具将繁琐的排版流程简化为标准化操作,帮助运营者显著提升效率。以下从内容导入、智能排版到细节优化,分步骤拆解实操方法。
内容导入:多格式兼容,结构自动识别
无论是通过 Word 文档导入还是直接粘贴文本初稿,AI 编辑器均能快速完成内容解析。系统会自动识别标题层级(H1 - H3)、正文段落及重点内容(如数据引用、核心观点),支持 Word、Markdown 等多种格式无缝接入,无需手动调整原始文档结构[3][6]。例如,导入 Word 文档后,标题会自动应用预设样式,正文段落则保持逻辑连贯,省去手动划分结构的时间。
一键排版:30 秒标准化样式生成
点击「AI 排版」按钮后,选择匹配的行业模板(如美妆、职场、科技等),系统将在 30 秒内完成全文档样式优化。具体包括:字体统一为微软雅黑或思源黑体,行间距调整为 1.5 倍以提升阅读舒适度,重点内容(如关键数据、结论句)则通过彩色高亮或引用框突出显示[1][6]。AI 会根据内容类型自动匹配配色方案,例如职场类文章采用简约蓝灰调,美妆类则侧重柔和粉色系,确保视觉风格与内容主题统一。
一键排版三步法
细节调整:精准控制与创意增强
基础排版完成后,可通过「连续格式刷」快速统一多级标题样式——选中已设置好的标题格式,双击格式刷图标,即可批量应用到其他同级标题,避免重复操作[7]。配图位置支持拖拽微调,可根据段落内容调整图片对齐方式(左对齐/居中/右对齐),确保图文排版协调。此外,编辑器还提供 SVG 动态样式素材(如「点击展开详情」交互按钮),据用户反馈,这类创意元素可使平均停留时长增加 2.8 分钟[2][8]。
据用户反馈,采用 AI 排版工具后,整体排版时间可缩短至传统手动方式的 1/10,且无需跳转至外部平台修改格式,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即可完成字体调整、图片编辑等操作,千款样式素材即点即用[2][5]。对于长文排版,AI 秒排功能还能自动分析段落长度合理性,结合图文诊断建议优化内容节奏,使文章结构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3]。
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配图的高效性与合规性直接影响内容质量与运营风险。专业的素材库工具通过三大核心功能,帮助运营者实现“高效找图、合规用图、动态增趣”的闭环管理,同时规避版权纠纷。
针对公众号文章“内容-配图”匹配难题,编辑器内置的素材搜索功能支持关键词精准定位。例如撰写“敏感肌防晒”主题文章时,输入关键词后可通过“无版权”“竖版”标签筛选适配配图,还能按颜色(如“浅蓝”“米色”)或风格(如“简约”“治愈系”)排序,快速找到符合公众号阅读场景的图片[2][5]。以“秋季穿搭 风衣”为例,系统可在3秒内刷出相关素材,大幅缩短配图耗时[5]。
操作贴士:搜索时优先勾选“无版权”标签,结合文章主色调筛选(如美食文选暖色系),能让配图与内容风格更统一,提升读者视觉体验。
单纯的图文排版已难以满足用户深度阅读需求。通过为重点段落插入SVG动态样式,可实现交互化信息呈现。例如在“防晒指数选择”章节添加点击展开详情框,用户点击后显示SPF值与PA值的对应关系;或在教程类文章中插入步骤指引动画。这类设计能显著延长用户停留时间,据平台数据显示,使用动态样式的文章平均停留时长可增加2.8分钟。
此外,工具每周更新热点、节气、赛事等主题样式(如春节红包动效、世界杯赛程时间轴),支持自定义导入SVG素材,让文章保持新鲜感与互动性[3][4]。
版权纠纷是公众号运营的隐形雷区,而合规素材库通过三重机制降低风险:
配合素材采集功能,运营者可一键保存网页图片并自动归档,从“找图-存图-用图”全流程确保合规,让内容创作更专注于价值输出而非风险规避。
在公众号运营中,跨平台内容分发常面临格式适配繁琐、多账号管理低效等问题。借助工具优化分发流程,可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具体可通过以下场景实现操作简化:
多平台适配:一键搞定格式转换
排版完成后,在编辑器中直接选择目标平台(如小红书、微博),系统将自动完成格式适配。以小红书为例,会智能调整图片尺寸至3:4比例,并根据内容主题添加相关话题标签(如#夏季防晒#),全程无需手动修改图片或调整排版,分发效率可提升80%。
定时发布功能则解决了人工守时的痛点。在「群发设置」界面中,支持选择多个发布时间点(如早8点通勤高峰、午间12点午休时段),系统将按预设时间自动推送,避免因错过流量高峰影响传播效果。
对于管理多个公众号的运营者,多账号快速切换功能尤为实用。在插件版编辑器中,通过「账号管理」添加多个公众号后,顶部导航栏会出现账号下拉菜单,点击即可秒速切换,无需反复登录退出。据实测数据,该功能每天可节省约1小时登录操作时间,让精力更聚焦于内容创作本身。
此外,工具支持插件(嵌入公众号后台)、网页版(电脑端适配)、小程序(手机端预览修改)等多元形式,实现Windows、Mac、手机全平台覆盖,满足跨设备协作需求,进一步减少因设备限制导致的效率损耗。
要提升公众号内容的传播效果与用户粘性,需从发布节奏、互动管理到留存转化构建完整闭环。以下结合壹伴等工具的实战功能,拆解可落地的操作体系:
通过定时群发功能进行科学测试是关键。壹伴 AI 编辑器支持设置早 7-9 点、午 12-14 点、晚 19-21 点等多个黄金时段的定时任务,运营者可批量创建同类内容的发布计划,无需人工值守即可完成多组对照实验[2][3]。例如某美妆账号测试发现,晚 8 点发布的防晒主题文章阅读量比早 8 点高出 20%,这与目标用户(职场女性)下班后的碎片阅读习惯高度匹配。建议每周选取固定类型内容(如教程类、测评类)进行时段测试,持续优化发布时间矩阵。
高效处理用户互动需借助工具实现流程化。使用壹伴的留言导出功能,可将 30 天内的用户留言数据批量导出,快速定位高频问题(如“敏感肌防晒推荐”“儿童防晒成分”)[7]。针对典型问题,建议创建结构化回复模板,例如:
“防晒产品推荐模板”
对于未获得回复或互动的用户,可通过48 小时主动回复功能发起二次触达,例如发送“您之前咨询的防晒问题,我们整理了更详细的成分解析,点击查看→”,结合壹伴的消息增强功能,历史互动记录可追溯,避免重复提问导致的体验损耗[1]。
文末的转化设计直接影响用户沉淀效果。在文章结尾插入SVG 互动按钮(如“点击领取《2025 防晒产品红黑榜》”),引导用户提交邮箱获取资料(需确保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告知信息用途)。壹伴的高级关注回复功能支持设置多轮互动话术,例如用户点击按钮后自动触发:
实操工具包
通过将工具功能与用户行为数据结合,运营者能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让每一次发布和互动都成为提升账号价值的精准动作。
公众号运营的核心数据指标体系涵盖粉丝增长、阅读来源、留存率、文章打开率、标题吸引力评分等关键维度,这些指标共同构成内容效果评估的基础框架[1]。通过系统化监测与分析这些数据,可实现内容创作的精准优化,具体操作可分为三个核心环节:
核心指标监测:借助平台「增长小时报」功能实时追踪粉丝动态,例如某篇文章发布后2小时内粉丝净增150人,结合「阅读来源」数据(如朋友圈分享占比60%),能直观判断内容在社交传播中的渗透效果。同时关注用户停留时长(如使用SVG交互样式后平均停留时间增加2.8分钟),可辅助评估内容对读者的吸引力[2][7]。
在内容发布前,「AI图文诊断」工具可提供针对性优化建议。针对标题,系统会给出量化评分(如原标题评分75分,优化后提升至90分),并提示调整方向;针对排版,建议将长段落拆分为3行以内的短段落,提升阅读舒适度。这类工具还能预测内容表现,例如某账号通过AI标题优化后,单篇文章阅读量提升45%,验证了预处理环节的实际价值[2][7]。
数据导出与周度复盘是持续优化的关键。每周导出「图文数据」报表,可对比不同选题类型的表现差异,例如某账号数据显示“误区类内容阅读量比产品推荐类高35%”,此类结论可直接指导后续选题方向调整。对于多账号运营者,还可通过粉丝增长数据(如多账号协同运营后整体粉丝增长30%)评估矩阵策略有效性[2][7]。目前主流数据分析工具可提供阅读量、粉丝增长等30余项指标,这些功能在复盘流程中主要用于客观呈现内容效果,辅助运营者形成可落地的迭代方案。
在公众号团队运营中,多账号管理与协作流程的顺畅度直接影响内容生产效率。壹伴 AI 编辑器等工具支持多公众号无缝切换和多人同时编辑,团队成员可在同一平台统一管理多个账号后台,避免频繁登录切换的繁琐操作,尤其适合需要同时运营多个品牌或业务线的团队场景[3][7][9]。
针对团队协作中的核心痛点,可通过以下流程优化提升效率:
协作流程优化三要点
从实际效果来看,标准化协作流程能带来显著改变:团队协作案例显示,错误率降低约25个百分点,协作效率提升约70%,公众号视觉统一度提升约90%[2]。这些优化不仅减少了重复劳动,还通过工具化手段将经验沉淀为可复用的流程,让团队专注于内容质量本身。
壹伴AI编辑器通过插件版、网页版、小程序等多终端形态,实现了办公、通勤、线下等场景的无缝适配,让公众号运营工作能贴合不同场景的实际需求高效推进。以下从具体使用场景出发,详解功能适配方法与操作逻辑:
在固定办公环境下,插件版直接嵌入公众号后台的特性可大幅减少操作跳转。编辑推文时,调用「连续格式刷」功能能快速统一全文样式——例如对多级标题、引用块或重点段落批量应用预设格式,避免重复操作。配合网页版的高效编辑界面,适合电脑端进行长文创作、多素材整合等深度编辑工作,尤其适合团队协作中多人接力修改的场景[1]。
通勤途中的碎片化时间可通过小程序实现高效利用。打开壹伴小程序,使用「标题评分」功能对备选标题进行实时优化——比如在地铁上输入5个不同标题,系统会从关键词权重、情感倾向等维度生成评分,直接选择最高分标题发布,既避免主观判断偏差,又能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关键决策。小程序同时支持推文预览和紧急修改,确保内容发布前的最后调整无需依赖电脑[1]。
线下活动或突发场景中,「手机传图」功能解决了素材快速上传的痛点。拍摄现场照片后,通过扫码即可将图片上传至云端素材库,实时插入正在编辑的推文,避免传统流程中“手机存图-电脑导图-上传素材库”的繁琐步骤。这一功能特别适合活动回顾、现场报道类推文,确保图文内容的时效性和现场感[7]。
场景适配核心优势:通过插件版、网页版、小程序的协同,壹伴AI编辑器实现了"办公场景深度编辑-通勤场景轻量化优化-线下场景素材即时采集"的全链路覆盖,支持多终端操作的同时,始终以实际使用场景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不追求"随时随地创作"的噱头,而是聚焦于提升各场景下的操作效率与结果质量。
无论是固定办公时的高效排版、通勤途中的标题优化,还是线下场景的素材上传,壹伴AI编辑器均通过功能与场景的精准匹配,让公众号运营工作更贴合用户的实际工作流,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协作。
在微信公众号运营过程中,版权风险、格式错乱、工具使用门槛是创作者常遇到的痛点。以下结合实操场景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帮助高效规避问题:
1. 版权问题
运营中使用素材时易涉及版权纠纷,建议通过双重验证机制规避风险:在素材库筛选阶段,优先勾选“无版权”标签缩小范围;进入详情页后,务必查看标注的版权协议类型,如CC0协议允许商业使用且无需署名,确保使用合规。
操作提示:避免直接截取网络图片,优先通过正规素材平台获取资源,下载时同步保存版权协议截图备用。
2. 格式错乱
Word文档导入编辑器后常出现字体异常、间距错乱等问题。可通过预处理优化:导入前在Word中使用“清除格式”功能(位于“开始”选项卡),清除冗余样式;技术型创作者可选择“Markdown导入”模式,尤其适合代码块、公式等特殊内容,确保排版还原度。
3. AI功能上手
初次使用AI写作工具时易因参数设置不当导致效果不佳。建议从“新手引导”模板切入,例如通过“AI写作3步生成初稿”模板熟悉基础流程,生成段落数量可先设为3段控制篇幅;后续根据需求调整“创作风格”“关键词密度”等进阶参数,逐步建立操作手感。
需注意,工具优化仅能降低操作成本,内容质量仍需人工把控。实际运营中可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调整方案,避免依赖单一工具解决所有问题。
公众号运营效率的本质提升,在于实现工具赋能与策略优化的深度协同。通过梳理全流程关键节点,可构建从方向锚定到闭环迭代的系统化效率提升路径,而以壹伴为代表的智能工具则成为串联各环节的核心纽带。
运营者需在四个核心阶段形成策略与工具的联动:
效率提升的核心逻辑:工具解决“流程耗时”问题,策略解决“方向对错”问题。例如,壹伴通过 AI 深度集成,实现从选题、写稿到排版、发布的全流程赋能,将传统 3 人 3 小时的内容生产流程缩短至 1 人 30 秒,直接减少机械操作时间,让运营者专注于更具价值的创意与策略优化。
以壹伴 AI 编辑器为例,其功能完整性与多平台适配性已获得市场验证:目前该工具拥有 400 万用户,被永辉超市、良品铺子等企业及腾讯、新世相等头部品牌用于提升内容生产力。具体效率提升数据显示,其在排版环节效率提升 60% 以上,写文效率提升 3 倍,分发效率提升 80%,间接带动阅读量翻倍、粉丝增长 30%、转化率提升 58% 等业务指标改善。
需强调的是,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时间置换”——壹伴 AI 编辑器可在排版、写作等环节节省约 60% 的机械操作时间,但这部分时间不应被视为“闲置资源”,而应转化为内容质量的提升投入。运营者需理性看待工具作用:工具是效率放大器,而非内容质量的替代品。只有将技术赋能与深度思考结合,才能实现公众号运营的可持续增长。
最终,工具与策略的结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形成“策略指引工具应用,工具反哺策略迭代”的正向循环。运营者需在实践中平衡技术效率与内容温度,让工具成为传递优质价值的桥梁,而非冰冷的流程机器。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