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业、电力、能源日常巡检运维工作中引入 AR 眼镜,不是简单换个终端,而是需要一套端(AR 眼镜)+边(本地服务器/网关)+云(企业系统/AI) 的软件方案:

软件功能模块如下:
1. 工单与任务流转
功能:把企业现有的工单系统(EAM、MES)任务流转到 AR 眼镜。
实现:
2. AR 可视化引擎
功能:在眼镜画面中叠加虚拟信息。
实现:
3. 人机交互
4. AI 识别与智能助手
5. 实时协作
6. 数据回传与报告生成
AR眼镜引入AI识别,对设备、仪表仪器状态进行自动判断并录入系统,能够大大提升巡检效率,下面是实现的具体方案:
AI 识别是核心能力之一,主要包括 OCR 表计读数识别、设备异常检测、物体定位识别 三类场景。实现方案一般采用边缘 AI + 云端协同模式。边缘侧负责实时、低延迟的识别,例如读数、阀门状态检测;云端侧负责大模型推理、知识问答和复杂图像分析。
1. OCR 表计识别
可基于 PaddleOCR、Tesseract 或自训练的 OCR 模型。通过眼镜摄像头采集表计图像,在边缘侧快速识别数字读数。为了提高精度,需要先做 图像预处理(灰度化、去噪、透视校正),再送入 OCR 引擎。
import cv2
from paddleocr import PaddleOCR
ocr = PaddleOCR(use_angle_cls=True, lang='ch')
img = cv2.imread("meter.jpg")
result = ocr.ocr(img, cls=True)
for line in result[0]:
print("检测结果:", line[1][0])2. 设备异常检测
常用目标检测模型(如 YOLOv8、Detectron2),在边缘侧部署 TensorRT/ONNX Runtime 加速。典型应用是识别 油污泄漏、锈蚀、裂纹。
3. 物体定位与数字孪生绑定
通过训练好的分类模型或特征点匹配(SIFT/ORB),快速识别设备编号或二维码,然后在 AR 渲染中将 IoT 实时数据叠加在对应设备位置。
在架构上,AR 眼镜通过 SDK 调用边缘 AI 模型推理接口,返回识别结果后实时叠加在画面中。同时,云端可对存储的巡检影像做离线大模型分析,用于趋势预测和知识库更新。这样既保证了实时性,又兼顾了复杂任务的智能化。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