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悦创。
今天想和你聊聊一个职场里绕不开的技能——问题定义与拆解。
很多分析师在工作中,经常会被业务方各种需求轰炸。如果你不懂得识别问题的本质,很容易被表象困住,忙了一圈却没解决关键矛盾。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本节我会结合案例和方法论,带你一步步拆开来看。
开始前,你该怎么学?
- 先分享: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身边的人,你会发现别人会抛出新的想法和质疑,能帮你刷新认知。
- 再使用:任何知识点都要结合自己实际去应用,只有反复练习+和同伴交流,才能内化。
- 开源精神:分享让价值翻倍,1+1 永远大于 2。
- 具体做法:可以截图、发链接,然后多和同事讨论、自己记笔记总结。
本节结构
- 一个案例:如何识别真正的问题
- 问题识别的方法论
- 再看一个完整的拆解案例
1. 案例一:问题识别
小 A 的困境👇
- 每天被临时提数和杂活淹没,没空做深入分析
- 感觉能力停滞、心态变差
- 工作频繁出错,和领导同事关系紧张
- 年终绩效不佳,奖金缩水
- 生活受影响,和女朋友吵架、失眠,甚至有点抑郁
听上去问题一大堆,但真正的“根”是什么?其实是——大量临时提数需求挤压了他做专题分析的时间。
接下来就要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拆解 👇
1.1 需求多的原因
- 业务真的繁忙:那就得考虑增加人手。
- 需求反复变化:要么业务方自己没想明白,要么他们只是被动转达任务。对策是——帮助他们理清楚核心需求。
1.2 自身效率低
- 对数据表不熟悉 → 多和研发沟通,熟悉数据结构
- 对工具不熟悉 → 结合场景去学课程,补技能
总结下来:临时需求的背后,其实是 业务方没想清楚。这时候分析师要主动理解业务,帮他们梳理核心指标,并保持良好沟通。
四个层次的成长路径
- Level 1:只是看到业务的需求点
- Level 2:能把问题拆开,但深度不够
- Level 3:拆到根本,并能执行推进
- Level 4:不仅能快速发现问题,还能帮助同事梳理,真正做到方法内化
2. 问题识别的方法论
很多书里都有介绍,但我想结合自己的理解,聊几个关键点:
🎯 找到破局点
- 用 二八定律:众多问题里,必然有一个核心点,解决它,其他自然迎刃而解。
- 实操方式:
- 列出所有问题,做头脑风暴
- 用“最大概率法则”逐项排查,哪个点解决了,其他问题也会跟着好转
- 如果实在卡住,及时请教 leader
📌 拆解的四步法
MECE 原则(不重不漏)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常常遇到信息不对称、难以完全覆盖。所以我更推荐这套操作性更强的流程:
- 按自己理解先拆一版,不用管重复
- 拿给业务方的“聪明人”对一对
- 再拿去和 leader 对一对
- 修改完善,最后给业务方 leader 确认
这样反复迭代,才能接近真正的破局点。
3. 案例二:问题拆解
背景:某 APP 转型后用户量骤降。
- 数据方觉得:跌就是因为转型,没啥好分析
- 业务方觉得:必须深入分析,压力山大
- 双方关系恶化,数据方存在感越来越低,高层甚至想换负责人
这里列出的问题👇
- 用户量大跌
- 数据方和业务方关系差
- 数据方存在感弱
- 新负责人难找
关键破局点其实是:先搞清楚用户量大跌的原因。
3.1 转型带来的影响
- 新功能不好用 → 做数据分析(留存、CTR)+ 用户访谈,找到槽点并改进
- 用户不感兴趣 → 做用户行为路径分析,看是否一跳到新功能就立刻流失
3.2 非转型的影响
- 行业整体下行 → 看竞品和第三方数据
- 产品自身问题 → 从版本、用户画像、指标体系入手逐项排查
当你把这套逻辑梳理成清晰的思维导图,业务方一看就明白:到底是转型问题,还是产品没做好。这样大家才能统一方向,齐心协力解决。
最后的感触 💡
拆解问题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业务方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他们可能会抛出一堆问题,但不见得每个都重要。找到破局点,再展开拆解,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表达能力不足,就画图。框架清晰后,业务方自然会给出反馈。每次反馈,都是成长的机会。
所以,千万不要一个人闷头做,要敢于分享、交流。不同视角的碰撞,才会让你真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