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资源不足主要的外在体现,周期比较紧张、执行测试人员较少、使用的测试环境及设备缺失、使用的测试工具效率低等。
要打破“质量是测试人员的事”这一传统观念。在资源不足时,必须将质量责任分摊到整个团队。
推动开发自测:
明确要求: 要求开发人员在提交代码前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和基础的功能验证。提供清晰的“完成定义”。
文化灌输: 强调“谁开发,谁负责代码质量”,测试是来提供最后一道防线和深度验证的。
实施“全民测试”:
鼓励产品经理、UI/UX设计师甚至市场人员在测试早期(如演示环境)参与体验,从不同视角发现逻辑和易用性问题。
建立便捷的Bug反馈渠道,让团队所有成员都能轻松提交问题。
风险驱动的测试策略:
优先级排序: 绝对不要试图测试所有功能。与产品、开发负责人一起,识别出核心功能、高风险模块(如近期改动大、代码复杂、涉及支付/安全等)。
聚焦核心: 将80%的测试资源投入到20%最核心、最高风险的功能上。对于边缘、低频功能,可以适当降低测试深度。
建立测试重点: 每个迭代/版本初期,就明确本版本的测试重点和范围。
采用敏捷测试与持续测试:
测试左移: 在需求和技术设计阶段,测试人员就尽早介入,评审需求文档、设计稿和接口文档,在编码开始前就发现歧义和漏洞。
测试右移: 在生产环境部署监控和告警,通过实时用户行为分析、日志监控、性能监控等手段,快速发现线上问题。这是一种“在生产环境中测试”的思路。
对于一些不影响主流程的UI小问题或低优先级Bug,可以带着问题发布,后续迭代修复。
大力投资自动化(但要聪明地投资):
策略: 不要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优先自动化:
核心回归流程: 每次发布都必须验证的核心业务流。
高频使用场景: 用户最常用的功能。
重复性高、枯燥的测试任务。
API/接口测试: 相比UI自动化,接口自动化更稳定、成本更低、回报更高,应优先建设。
分层次自动化: 建立单元测试 -> 接口测试 -> UI关键流测试的自动化金字塔,将自动化重心下沉到单元和接口层。
善用高效测试技术与工具:
探索式测试: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取代无目的的“随机测试”。基于测试章程,利用测试人员的经验、知识和直觉进行有目的的探索,能更高效地发现深层缺陷。
会话式测试: 将探索式测试的过程(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什么)通过测试管理工具记录下来,便于复现和复盘。
利用开源工具: 对于预算有限的团队,Selenium、Appium、Postman、Jmeter等开源工具是绝佳选择。
短期(1-2周)
启动自动化测试覆盖核心流程,通过众包补充兼容性测试。
每日站会同步风险,动态调整测试范围。
中期(1-3个月)
引入AI辅助测试工具,建立基于风险的测试模型。
开展跨职能团队测试培训。
长期(3-6个月)
构建测试资产库,完善CI/CD流水线。
评估云测试平台长期合作方案。
在资源永远相对不足的现实下,“更聪明地工作”远比“更努力地工作”更重要。通过改变思维、优化流程和善用技术,即使资源有限,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软件质量。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