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根治 “乱收集”:让人脸采集透明化
此前企业采集人脸常搞 “暗箱操作”:小区门禁不说明数据存在物业还是第三方,酒店入住刷脸不提存储期限。备案制度强制要求备案主体明确填报 “应用场景” 与 “存储方案”,且需对用户公开。
2. 锁定 “责任人”:破解追责难困局
人脸信息泄露后,采集方和第三方常互相推诿。《办法》明确 “谁处理、谁负责”,存储超 10 万人脸数据的主体必须备案,且需登记明确的责任主体。
根据国家网信办 2025 年 5 月《公告》及《办法》第十五条,备案范围有严格界定,并非所有用刷脸的主体都要办:
强制备案的 3 类核心场景:
豁免备案的 2 类常见情况:
备案采用线上办理,依托国家网信办 “个人信息保护业务系统”(https://grxxbh.cacdtsc.cn),核心流程分四步,实操周期远短于法定时限:
1. 前期准备:3 类材料最关键,避免卡进度
根据《备案系统填报说明》,5 类材料为必备项,其中 3 类最易出问题:
2.实操四步法

3. 提速技巧:各地咨询专线能省 60% 时间
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网信部门设有 “备案咨询专线”,提交前可电话核验材料合规性。据行业实操数据,提前核验的企业通过率提升 60%,最快 10 个工作日即可办结(常规流程需 15 个工作日)。
1. 企业最易踩的 3 个 “坑”
只要经手处理且最终存储量超 10 万,就属备案主体。
集团层面累计存储超 10 万,需由总部统一备案。
存储量持续增长需动态更新
2. 个人可主张的 2 项核心权利
《办法》明确,未按规定备案的将依法处理,实操中已有多个典型案例:
自 2025 年 6 月备案工作启动以来,湖南、天津等地已率先完成首批企业备案:
人脸识别技术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备案制度通过 “透明化采集 + 明确化责任”,既给企业划定合规红线,也给普通人提供维权依据。对企业而言,提前熟悉备案要求、完善安全措施,不仅能避免处罚,更能赢得用户信任;对个人而言,牢记 “查备案、要选项” 的权利,才能让刷脸更安心。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执行,随着备案制度的全面推进,人脸识别行业将告别 “野蛮生长”,步入合规发展的新阶段。还未备案的企业抓紧行动!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