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就能付款、加好友、看资讯,二维码早已成为数字生活中的“万能钥匙”。但便捷的背后,隐藏着日益猖獗的网络安全隐患。近期,多家国际网络安全研究机构发出警告:利用二维码实施的钓鱼攻击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不少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一次随意扫码而陷入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的困境。
所谓“二维码钓鱼”,是指攻击者通过伪造二维码,诱导用户扫描后跳转至虚假网站或下载恶意程序。这些二维码可能出现在街头广告、公共设施、社交媒体私信,甚至伪装成正规企业的促销海报。一旦用户扫码,页面可能与银行、社交平台或购物网站高度相似,要求输入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实则为黑客精心设计的“数字陷阱”。
据《Dark Reading》等专业安全媒体披露,此类攻击之所以增长迅猛,关键在于其极强的隐蔽性和低成本传播特性。与传统钓鱼邮件需要伪造发件人不同,二维码本身无法直接辨识内容,用户只有扫描后才能看到跳转页面,这为攻击者提供了天然的“伪装屏障”。同时,生成一个恶意二维码几乎零成本,可批量制作并广泛投放,极具欺骗性。
“二维码本质上只是一个‘快捷方式’,它本身不包含网页内容,而是指向某个网络地址。”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问题在于,这个地址可以是正规网站,也可以是黑客搭建的仿冒页面。用户扫之前根本无法判断。”
芦笛进一步解释,攻击者常使用“URL缩短+伪装跳转”的技术手段,将恶意链接隐藏在看似无害的二维码中。“比如,一个标着‘免费领咖啡’的二维码,扫了之后可能先跳转到一个中间页面,再迅速重定向到假冒的微信登录界面。整个过程只需几秒,普通用户很难察觉。”
更危险的是,部分恶意二维码会直接引导用户下载伪装成常用软件的APP。这些应用一旦安装,就可能窃取手机中的通讯录、短信、照片等隐私数据,甚至远程控制设备。
面对日益复杂的二维码威胁,普通用户该如何防范?芦笛给出了三条实用建议:
第一,不扫“来历不明”的码。 公共场所的二维码,尤其是贴纸破损、位置可疑的,务必谨慎扫描。对于邮件、短信或社交软件中收到的二维码,要核实发送者身份,不确定时宁可不扫。
第二,扫码后先看地址再操作。 扫描后,手机通常会显示跳转的网址。注意核对域名是否正确,比如银行官网应为“www.bankname.com”,而非拼写相似的“www.bank-name.net”等仿冒域名。
第三,重要账户开启多因素认证。 即便密码泄露,多因素认证(如短信验证码、指纹、人脸识别)也能有效阻止黑客登录。同时,定期更新手机系统和防病毒软件,增强设备防护能力。
此外,芦笛提醒企业用户,应加强对员工的网络安全培训,避免因个别员工扫码导致企业内网被入侵。有条件的单位可部署企业级安全网关,对员工访问的链接进行实时风险检测。
“技术在进步,攻击手段也在进化。”芦笛强调,“但最有效的防护,始终是用户的警惕心。扫码前多问一句‘这是谁的码?我要去哪?’,往往就能避开一场数字骗局。”
随着移动支付和智慧城市的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扩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提升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扫码习惯,已成为每位数字公民的“必修课”。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