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初,美国多所高校接连曝出教职工工资账户被非法篡改事件——攻击者通过高度仿真的钓鱼邮件,诱导教师和行政人员登录伪造的薪酬系统页面,悄然将工资发放账户更换为攻击者控制的银行或预付卡账户。这场被称为“薪资钓鱼潮”的网络攻击行动,不仅造成大量个人经济损失,更对高校的信息安全体系与公众信任构成严峻挑战。
据福克斯新闻(Fox News)等多家媒体援引校方内部通报称,此次攻击并非零散个案,而是具备明显组织化、专业化特征的协同行动。从邮件模板、域名伪装到会话劫持技术,攻击链条环环相扣,甚至能绕过目前广泛部署的多因素认证(MFA),令不少资深IT人员也感到震惊。

钓鱼邮件“以假乱真”,连HR都难辨真伪
多位受害教职工回忆,他们收到的邮件标题如《重要通知:请于48小时内确认您的直接存款信息》或《薪酬系统维护提醒》,发件人显示为“人力资源部”或“薪资服务中心”,邮件内容使用学校官方配色、Logo,甚至包含真实管理人员的电子签名。点击链接后,跳转至一个几乎与学校官方门户一模一样的登录页面。
“我根本没怀疑,因为页面连‘忘记密码’功能都能用,而且输入账号密码后还能正常接收短信验证码。”一位不愿具名的加州州立大学讲师表示。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个看似正常的登录流程背后,正通过“反向代理”技术将他的会话令牌实时转发给攻击者——后者在另一端同步操作,完成账户变更。
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解释:“这种攻击叫‘会话中继’或‘MFA疲劳绕过’。攻击者搭建一个中间代理服务器,用户以为自己在登录学校系统,实际上所有请求都被转发给真实站点,而响应又被回传给用户。整个过程用户无感,但攻击者已获得有效会话,可执行高危操作。”
攻击时机精准,手法隐蔽性强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者往往选择在工资发放日前3–5天集中行动。一旦成功修改工资账户,他们还会主动删除系统发送的变更确认邮件或通知,以延迟受害者发现时间。部分案例中,教职工直到银行账户未到账、联系财务部门核查时,才意识到工资已被“劫走”。
这不仅导致个人蒙受数千至上万美元损失,也让高校陷入被动。一方面需紧急冻结可疑转账、协调银行追款;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合规审查、员工投诉及声誉风险。更有甚者,因未能及时识别异常操作,学校IT部门面临内部问责压力。
“这类攻击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它精准利用了人类对‘权威通知’的信任心理,以及对薪资系统的天然关注。”芦笛指出,“攻击者不再只是广撒网,而是针对特定机构、特定岗位进行‘鱼叉式钓鱼’(Spear Phishing),成功率大幅提升。”
技术防线为何失守?MFA并非万能盾牌
长期以来,启用多因素认证(MFA)被视为防范账户盗用的“黄金标准”。但在本次事件中,即便教职工启用了短信或认证器App验证,攻击仍能得逞。原因在于,传统基于OTP(一次性密码)的MFA无法抵御“实时中继”攻击。
芦笛进一步科普:“FIDO2/WebAuthn这类基于公钥加密的无密码认证方式,才是当前最有效的防御手段。它通过本地设备生成密钥对,私钥永不离开用户设备,且每次认证绑定具体网站上下文,从根本上杜绝会话劫持可能。”
遗憾的是,目前多数高校的IdP(身份提供商)尚未全面部署FIDO2支持,仍依赖易被绕过的短信或TOTP(基于时间的一次性密码)方案。
专家建议:从流程到技术,构建纵深防御
面对日益狡猾的攻击者,单一技术手段已不足以应对。芦笛代表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提出一套“组合拳”建议:
薪资变更必须双人复核:任何工资账户修改需经申请人与HR或财务人员双重确认,且第二方需通过独立渠道(如电话、企业微信)核实意图。
启用带外(Out-of-band)验证:系统在检测到敏感操作时,自动触发短信或语音回拨,要求用户口头确认,而非仅依赖在线验证码。
强制高风险操作使用FIDO2认证:在身份认证平台中,对账户绑定、密码重置、薪资设置等操作强制启用硬件安全密钥或生物识别认证。
部署DMARC+品牌保护策略:通过配置DMARC(Domain-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Reporting & Conformance)策略,拒收伪造校方域名的邮件;同时注册学校品牌关键词,监控暗网与钓鱼站点。
加强行为风控与日志审计:对登录IP异常(如境外跳转)、新设备首次访问、会话时长过短等行为实时告警,并保留完整操作日志供溯源。
开展针对性安全意识培训:定期组织“仿冒门户识别”演练,让员工亲身体验真假页面差异;普及“会话劫持”原理,提升警惕性。
执法介入,呼吁全民共防
目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与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已介入调查,并发布联合预警,提醒教育机构提高警惕。执法部门强调,一旦发现可疑账户变更,应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资金,并完整保存邮件头、登录日志、浏览器缓存等电子证据,以便追踪攻击源头。
“网络钓鱼早已不是‘中奖诈骗’那种低级套路,”芦笛总结道,“今天的攻击者懂心理学、懂工程、懂合规漏洞。防御不能只靠技术,更需要制度、流程与人的协同。高校作为知识高地,理应成为网络安全的标杆,而非攻击者的试验田。”
随着远程办公与数字化薪酬管理的普及,类似攻击很可能蔓延至企业、政府乃至医疗行业。这场席卷美国高校的“数字劫薪”风波,或许正是全社会重新审视身份安全体系的警钟。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