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二十年,实时音视频协议经历了几次重要演进,从最早的 RTMP/RTSP,到直播时代占据主导的 HTTP-FLV / WS-FLV,再到如今围绕 WebRTC 标准化而诞生的 WHIP / WHEP,整个技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协作格局。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却也很本质:
没有任何一个协议可以同时满足:极低延迟、低成本、强生态兼容性、广泛设备支持、浏览器友好性、弱网自适应、简单部署。
因此,不同协议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技术背景与业务诉求下诞生——并长期共存。
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是:
RTSP 提供 控制面 + RTP 传输面 的强能力; RTMP 则凭借简单、稳定和 Flash 生态迅速普及。
随着互联网直播爆发式增长:
成为核心诉求。
HTTP-FLV/WS-FLV 因其“简单、高兼容、CDN 天然支持”成为事实标准。
WebRTC 带来了:
但它缺少一个关键能力:
统一的推流/拉流接入方式(signaling 标准)。
不同厂商各自定制信令 —— WebRTC 无法像 RTMP 那样用一个 URL 推流。
为此,IETF 推出了 WHIP(推流)/WHEP(拉流):
尽管上述协议都能实现:
但它们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因此:
它们不是互相竞争,而是协议体系中的不同典型角色。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维度深度分析 WHIP/WHEP vs RTSP/RTMP/HTTP-FLV/WS-FLV 的根本差异:
最后回答一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 WHIP/WHEP 无法替代 RTSP/RTMP/FLV,而是一个新的补充生态?
通过这些对比,希望能帮助开发者全面理解这些协议的技术边界与适用场景,从而在真实业务中做出更合理的技术选型。
为了理解 WHIP/WHEP 与传统协议的真正差别,我们先从一个“媒体协议栈视角”进行分类。
下面的文字图示展示协议在体系中的位置(逻辑分层,不是 OSI 层):
┌──────────────────────────────────────────────┐
│ 接入层(Signaling) │
│ RTMP 握手 | RTSP SETUP/PLAY | WHIP/WHEP │
└──────────────────────────────────────────────┘
┌──────────────────────────────────────────────┐
│ 媒体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 RTP/UDP | RTMP/TCP | FLV/HTTP | FLV/WebSocket│
│ SRTP/WebRTC(DTLS) │
└──────────────────────────────────────────────┘
┌──────────────────────────────────────────────┐
│ 媒体封装 / 码流层(Mux / Payload) │
│ AAC/H264/H265/OPUS | FLV Tag | RTP Payload │
└──────────────────────────────────────────────┘
核心理解点:
✔ RTMP、RTSP、FLV 是“接入层 + 媒体传输层”一起定义 ✔ WebRTC 的传输层完全不同(DTLS + SRTP + ICE)**
因此,WHIP/WHEP 与 RTMP/RTSP/FLV 根本不在同一个层级。 WHIP/WHEP 不是 FLV/RTMP 的替代协议,它只是 WebRTC 的入口规范。
许多工程师误以为 WHIP/WHEP = 新协议。 事实上,IETF 在规格中反复强调:
WHIP/WHEP 是 WebRTC 的“控制面(signaling)接口规范”,不是传输协议。
WebRTC 之前一直存在巨大工程问题:
造成:
WebRTC 是“媒体强 + 接入弱”。
WHIP 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浏览器/WebRTC 推流像 RTMP 一样简单。
推流流程缩短为两步:
POST /whip-endpoint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v=0
o=- 46117319 2 IN IP4 127.0.0.1
...
201 Created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Location: /resource-id
v=0
o=- 46117319 2 IN IP4 127.0.0.1
...
之后媒体自动通过 WebRTC 传输。
WHEP 类似 WHIP,但用于播放:
服务器返回 SDP Offer:
200 OK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v=0 o=- ...
再加上 ICE TRICKLE(增量候选)补完链路。
包括:
也就是说:
WHIP/WHEP = “WebRTC 的 URL 接入层”,不是新的流媒体协议。
在理解 WHIP/WHEP 的定位后,我们来看看传统协议真正解决了什么。
RTSP(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媒体播放控制协议。
特征:
关键优势:
Republish 到 CDN 的事实标准。
优势:
缺点:
特点:
延迟:
特点:
场景:
本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 我们用 架构、接入、延迟、弱网、生态、成本 完整对比。
HTTP(S) 信令(WHIP/WHEP)
↓
ICE/STUN/TURN
↓
DTLS 握手
↓
SRTP 加密传输
↓
RTP 负载 (VP8/VP9/H264/OPUS)
↓
带宽自适应(BWE)
↓
丢包恢复(NACK/FEC/PLI)
这是行业最复杂的实时协议体系,没有之一。
RTSP/RTMP/FLV 都比 WebRTC 简单得多。
协议 | 控制面 | 传输面 | 特性 |
|---|---|---|---|
RTSP | 清晰、独立 | RTP/RTCP | 强控制、强时序 |
RTMP | 控制与数据混合 | RTMP/TCP | 工程化成熟 |
FLV | 几乎无控制面 | HTTP/WS | 简单、便宜 |
WebRTC (WHIP/WHEP) | HTTP + SDP | SRTP/ICE | 超复杂、超强能力 |
WebRTC(WHIP/WHEP)的链路适应能力是所有协议中最先进的:
传统协议:
因此:
弱网实时互动 → WebRTC(WHIP/WHEP)唯一选择
协议 | 兼容生态 | 行业地位 |
|---|---|---|
RTSP | IPC/NVR/安防主流 | 行业唯一 |
RTMP | CDN、推流软件 | 推流标配 |
HTTP-FLV | 直播平台主流 | 播放标配 |
WS-FLV | Web 播放 | 直播 Web 标配 |
WebRTC | 浏览器实时互动 | 会议/互动主流 |
WHIP/WHEP | 正在形成中 | WebRTC 标准化之路 |
WHIP/WHEP 的生态还远不如 RTMP/FLV 成熟。
相比之下:
协议 | 服务端成本 |
|---|---|
HTTP-FLV | 最低 |
WS-FLV | 低 |
RTMP | 中 |
RTSP | 较高 |
WebRTC(WHIP/WHEP) | 最高 |
不同协议的出现并不是彼此替代,而是为了满足不同的产业场景与业务需求。理解协议差异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看它们分别在怎样的“典型场景”中发挥优势。
下面从实际落地角度出发,并结合 大牛直播SDK(SmartMediaKit) 在多平台(Android/iOS/Windows/Linux/Unity)中的工程实践,对每类协议的典型应用做出分析。
RTSP(搭配 RTP/RTCP)在 B 端设备领域 极具统治力,尤其在以下行业:
RTSP 的最大优势在于:
RTP/RTCP 提供强时序能力,可用于:
UDP 传输 + RTP fragmentation → 极低传输延迟。
大牛直播SDK RTSP 模块支持:
适配场景涵盖:
RTSP 在 B 端设备中依旧不可替代。
RTMP 是“推流链路的永恒主角”。它的生态优势无人能比:
RTMP 的核心优势:
缺点是时代遗留造成:
应用行业:
RTMP 虽然“过了巅峰”,但在推流链路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虽然 HTTP-FLV / WS-FLV 最初兴起于互联网直播,但在 传统行业(B 端业务)中,这两个协议反而因其“稳定性、低成本、高兼容性”而形成了极难替代的工程价值。在大量政企、工控、安防、医疗、交通等场景中,FLV 系列协议甚至比 WebRTC、RTSP 更实用。以下是偏传统行业视角的完整重写内容。
大牛直播SDK的 HTTP-FLV 播放核心能力包括:
典型应用: 指挥中心、安防集中回显、应急监控、调度大厅、多路展示电视墙。
WS-FLV 的优势:
大牛直播SDK的 WS-FLV Player 优势:
适用于需要 “Web或APP端低延迟 + 稳定” 的 B 端项目。
大牛直播SDK针对 FLV 的专业级优化包括:
这些能力使 HTTP-FLV 在 B 端场景中具备“实时 + 稳定 + 可控”的特性。
传统行业中,经常出现以下需求:
大牛直播SDK提供让 FLV 可以在 指挥大厅、电视墙、工控电脑、多屏系统、AR/VR 终端上稳定输出。
许多行业需要“边看边录”,如:
大牛直播SDK内置:
可直接用于实际业务。
以下场景全部来自政企、工业、医工、交通等 B 端体系,是传统行业常用的“稳定的实时可视化链路”:
FLV 在这些场景中更稳定,因为:
这些系统普遍使用 FLV + 大屏展示。
FLV 的优势是延迟低、成本低、设备兼容度高。
FLV 在此类系统中几乎已成为事实标准。
这些设备通常不希望运行复杂 WebRTC,FLV 更实用。
总结如下:
因此:
在政企、安防、工控、交通、医疗等传统行业中,FLV 已成为“实时视频可视化层”的工业级标准。
WebRTC 为实时互动场景带来了革命性体验:
当以下条件同时满足:
只有 WebRTC 能做到上述“链路级能力”。
特别适合 “浏览器无插件完成超低延迟音视频链路” 的场景。

尽管 WHIP/WHEP 代表着 WebRTC 标准化的重要进展,也为“浏览器原生音视频接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它们并不会也无法取代 RTMP、RTSP、FLV 体系。
原因不是主观判断,而是从 协议定位、产业结构、成本模型、生态沉淀、系统复杂性、设备环境差异 等多维度综合形成的客观技术结论。
下面从六个核心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换句话说:
WHIP/WHEP 是“入口规范”, RTMP/RTSP/FLV 是“协议体系”。
它们作用域根本不一样,不存在“替代”关系。
WebRTC 的媒体路径包含:
这意味着:
TURN 的带宽成本是 CDN 的几十倍甚至百倍。
大规模直播场景无法承受。
CDN 基于 HTTP 做多层缓存、就近接入、多点下发,成本极低。
WebRTC:
每个用户独立维护。成本远高于 RTMP/HTTP-FLV 这种“无状态长连接”。
最终结论:
大规模直播永远不会使用 WebRTC 替代 FLV/RTMP。 成本过高,架构不适合。
RTSP+RTP/RTCP 是专业设备的“行业标准”,不是 WebRTC 能覆盖的。
典型设备:
这些领域使用 RTSP 的原因很清晰:
嵌入式设备(ARM Cortex、DSP)普遍算力有限,不适合跑:
专网环境下 WebRTC 的优势无法发挥。
RTSP 的 B 端设备地位是“不可撼动”的,WebRTC 不是替代者。
RTMP 是推流行业的“根基”:
而 WHIP/WHEP:
例如:
这些场景只会使用 RTMP,不会使用 WHIP 推流。
原因是:
WebRTC 推流仍然过重、过贵、不稳定,生态不成熟。
FLV 的优点是简单:
而 WebRTC:
因此:
任何需要大规模播放(尤其是 Web 播放)的系统都不会用 WebRTC 全替代。
典型包括:
这些全部用 FLV 或 WS-FLV + CDN。
RTSP/RTMP/FLV:
WHIP/WHEP:
换句话说:
WHIP/WHEP 在 WebRTC 体系中很重要,但在整体媒体行业只是小生态。 要取代 RTMP/RTSP/FLV?至少十年都不现实。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WHIP/WHEP 的价值在于补齐 WebRTC 的“接入层缺口”, 而不是替代 RTSP、RTMP、FLV 这些成熟、稳定、低成本、适配广的媒体协议体系。
三个体系之间的定位是:
它们不是互相竞争,而是构成了当今音视频行业稳健的 多协议协作生态。
回顾过去二十年的音视频协议演进,行业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不是“单协议胜利”,而是新的协议在新的场景中找到定位,与旧协议共同构建生态。未来也会延续这一趋势,而不是谁淘汰谁。
以下五大趋势,是接下来至少 5~10 年内的“行业共识”方向。
音视频系统没有“通吃所有场景的通用协议”。 原因非常简单:
因此行业仍将保持:
RTSP + RTMP + HTTP-FLV + WS-FLV + WebRTC 并行共存的格局。
甚至可以说:
未来十年,多协议协作将比“协议替代”更重要。
WHIP/WHEP 的使命不是替代传统协议,而是为 WebRTC 填补“缺乏统一接入方式”的短板。
未来可能出现:
WebRTC 在 Web 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这不会影响 RTSP/RTMP/FLV 本身的行业壁垒。
随着以下产业爆发:
AI 模型和视觉系统天然依赖 RTP/RTCP 的时序语义。
因此:
RTSP 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成为 AI 边缘设备最稳固的基础协议。
在边缘生态中,WebRTC 的穿透、加密、带宽自适应这些能力反而不是主诉求。
这是行业偶尔被忽略但非常现实的一点:
WebRTC 无法挑战 FLV 在百万级并发中的成本效率。
FLV 将继续是互联网直播播放的绝对主力。
虽然 RTMP 在播放端已退场,但其推流地位依旧稳固:
RTMP 可能不再增长,但也不会消失。
本文从协议定位、媒体链路特性、生态适配性、系统复杂度、成本模型、行业需求等多维度全面分析了:
WHIP/WHEP vs RTSP / RTMP / HTTP-FLV / WS-FLV
的本质区别。
最终结论如下。
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不同功能域”。
每个协议解决的问题都不同,不具有互替性。
这就是行业协议体系稳定的原因。
这决定了 WebRTC 只能用于实时互动,不适合作为大规模分发协议。
未来 10 年的格局基本确定:
RTSP(B 端设备) RTMP(专业推流) HTTP-FLV/WS-FLV(大规模播放) WebRTC+WHIP/WHEP(实时互动) 四大体系长期并存。
多协议协作,而不是某个协议独占天下,才是行业的现实和未来。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