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使用Numpy计算EEG频段的FFT错误值

是一个涉及到信号处理和频谱分析的问题。下面是一个完善且全面的答案:

EEG(脑电图)是一种记录脑电活动的生理信号,常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诊断脑部疾病。FFT(快速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以便分析信号的频谱特征。

在使用Numpy计算EEG频段的FFT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预处理:首先,需要对采集到的EEG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滤波和去除基线漂移等。这可以通过使用Numpy中的滤波函数和信号处理函数来实现。
  2. FFT计算:使用Numpy中的fft函数可以对预处理后的EEG数据进行FFT计算。FFT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得到信号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
  3. 频段选择:根据研究需求,选择感兴趣的频段进行进一步分析。常见的EEG频段包括δ波(0.5-4Hz)、θ波(4-8Hz)、α波(8-13Hz)、β波(13-30Hz)和γ波(30-100Hz)等。可以使用Numpy中的索引和切片操作来选择特定频段的FFT结果。
  4. 错误值计算:在计算EEG频段的FFT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错误值,例如噪声干扰、电极脱落等。可以通过计算频段内的平均功率或能量来评估错误值的程度。Numpy中的统计函数和数学函数可以用于计算平均值、方差和能量等。

综上所述,使用Numpy计算EEG频段的FFT错误值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FFT计算、频段选择和错误值计算等步骤。以下是一些腾讯云相关产品和产品介绍链接,可用于支持这些步骤的实施:

  1. 数据预处理:腾讯云人工智能平台(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ai)提供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工具和算法,可用于EEG数据的噪声去除和滤波等预处理操作。
  2. FFT计算:腾讯云云原生数据库TDSQL(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tdsql)提供了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可用于存储和处理大规模的EEG数据,并支持Numpy等库的使用。
  3. 频段选择:腾讯云人工智能平台中的数据分析工具和可视化工具(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da)可以帮助用户对FFT结果进行频段选择和可视化展示。
  4. 错误值计算:腾讯云云原生数据库TDSQL提供了丰富的统计函数和数学函数,可用于计算频段内的平均功率、方差和能量等指标,以评估错误值的程度。

请注意,以上提到的腾讯云产品仅作为示例,其他云计算品牌商也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页面内容是否对你有帮助?
有帮助
没帮助

相关·内容

  • eLIFE:脑电结合眼动研究:自闭症儿童社交脑网络的早期改变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的标志,但是在ASD研究中缺乏针对社交性刺激引起早期社交脑网络改变的证据。我们记录了ASD学步儿童及其正常发育(TD, typically developing)的同伴在探索动态社交场景时的注视方式和大脑活动。基于电信号溯源的定向功能连接分析,揭示了theta和alpha频率的特定频率非典型脑网络。结果发现,与自闭症相关的社交网络的关键节点信息在传输和连接方式均发生了变化。对ASD脑与行为关系的分析表明,来自背顶额叶,颞下叶和岛状皮层区域的补偿机制与较少的非典型注视模式和较低的临床障碍有关。本结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社交脑网络的定向功能连接改变是ASD大脑早期非典型发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02

    Nature子刊 | 通过眼动控制机器人的脑机接口

    人机交互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机器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病人护理是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对残疾人来说。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人可能不会有意识或自愿地进行除眼睛或眼睑以外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脑机接口(BCI)系统提供了与外部世界通信或交互的另一种方式。为了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脑机接口,用于控制辅助机器人。在本研究中,脑电图(EEG)信号的眼睛伪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信息来源,通过检测脑电图信号中的眼睑伪影,以及眨眼的双阈值方法,成功实现了通过脑机接口控制机器人的目标。该技术的应用对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02

    阿尔茨海默症脑电信号动态行为特征: 探讨静息态EEG的非平稳性和递归结构

    1、研究背景   阿尔茨海默症(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可引起正常神经元行为的紊乱和神经元网络的破坏。由于许多MCI患者在后期发展为AD,有人建议将MCI和AD解释为一个连续体。以往研究中用以表征EEG静息状态特性的许多度量都是从傅立叶分析推导出来的,这需要假设数据的平稳性。然而,EEG本质上是非平稳的,特别是在表征自发振荡活动所需的时间窗中。最近的研究表明,MCI和AD诱导的神经变性可能影响静息状态神经元活动的动态特性。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描述这些特性:(i)使用Kullback-Leibler散度(KLD),这是由连续小波变换导出的非平稳性度量;(ii)使用递归点密度的熵(ENTRRR)和递归点密度的中位数(MEDRR),这是两个基于递归量化分析的新指标。研究人员对49例AD所致痴呆患者、66例AD所致MCI患者和43例认知正常对照者进行了10s滑动窗无重叠的脑电记录,计算了KLD、ENTRRR和MEDRR。随后,研究人员测试了这些指标是否反映了MCI和AD诱导的正常神经元活动的改变。研究人员尝试回答以下研究问题:(i)MCI和AD患者EEG的非平稳性水平和递归结构是否揭示了频率依赖性的改变?(ii)脑电动态特性的不同表征方法能否揭示有关疾病诱发异常的补充信息?(iii)EEG的非平稳性、递归不可预测性和递归密度的变化是否反映了痴呆的发展形势? 2、研究方法 2.1被试   该研究样本由158位受试者组成:43位认知正常的对照组,66位因AD引起的MCI患者和49位因AD引起的痴呆患者。遵循美国国家老龄学会和阿尔茨海默症协会(NIA-AA)的标准诊断患有因AD引起的MCI或痴呆患者。对照组由没有神经或精神疾病史的老年受试者组成。使用以下排除标准:(1)有其他精神病或神经病的病史;(2)根据NIA-AA标准的罕见临床表现或非典型病程;(3)晚期痴呆(临床痴呆等级=3);(4)住院病人;(5)可能影响脑电活动的药物。表1显示了每组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00

    头皮和硬膜下EEG对脑深部活动的定位

    对于皮层脑电图(ECoG)和头皮脑电图(sEEG)在定位大脑深层活动来源的能力上的不同尚不明显。与sEEG相比,ECoG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更高,但其空间覆盖范围受到更多限制,有效测量组织活动的体积也是如此。本研究记录了4名顽固性癫痫患者在安静清醒状态下的多模式数据集,这些数据包括同步的头皮、硬膜下和深部EEG电极记录。本研究应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来分离θ、α和β频段活动中的独立源。在所有患者中都观察到了硬膜下和头皮EEG成分,这与深部电极的一个或多个触点有显着的零滞后相关性。随后对相关成分的偶极建模显示,其偶极位置明显比非相关成分的偶极位置更接近深部电极。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在两种记录方式中发现的成分都来自深部电极附近的神经活动。从本研究看,出于临床目的的将ECoG电极植入在靠近深部电极的位置,这并不能使源定位精度显著提高。此外,由于嵌入了ECoG电极的电隔离硅胶片,ECoG栅格衰减了sEEG。偶极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sEEG的深源定位精度与ECoG相当。 1、背景 研究证明,与大脑深层结构的距离越大,记录的电极活动就越弱。在定位近端活动方面,ECoG较EEG有相当大的优势,具有优越的空间分辨率、频谱带宽和信噪比(SNR),因为记录不会被空间过滤或被头盖骨阻挡。然而,与EEG的整个头皮覆盖相比,ECoG网格或条带只覆盖皮质表面的有限区域,可能会影响更远端来源的局部化准确性。因此,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ECoG在定位深部和皮层下区域的源信号方面是否比EEG有优势。 要评估EEG和ECoG在深部源定位方面的实际比较,需要同时记录有/无创性的皮层和深层活动,如图1。

    03

    阿尔茨海默症神经活动的动态行为特征: 探讨静息态EEG的非平稳性和递归结构

    1、研究背景 阿尔茨海默症(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可引起正常神经元行为的紊乱和神经元网络的破坏。由于许多MCI患者在后期发展为AD,有人建议将MCI和AD解释为一个连续体。以往研究中用以表征EEG静息状态特性的许多度量都是从傅立叶分析推导出来的,这需要假设数据的平稳性。然而,EEG本质上是非平稳的,特别是在表征自发振荡活动所需的时间窗中。最近的研究表明,MCI和AD诱导的神经变性可能影响静息状态神经元活动的动态特性。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描述这些特性:(i)使用Kullback-Leibler散度(KLD),这是由连续小波变换导出的非平稳性度量;(ii)使用递归点密度的熵(ENTRRR)和递归点密度的中位数(MEDRR),这是两个基于递归量化分析的新指标。研究人员对49例AD所致痴呆患者、66例AD所致MCI患者和43例认知正常对照者进行了10s滑动窗无重叠的脑电记录,计算了KLD、ENTRRR和MEDRR。随后,研究人员测试了这些指标是否反映了MCI和AD诱导的正常神经元活动的改变。研究人员尝试回答以下研究问题:(i)MCI和AD患者EEG的非平稳性水平和递归结构是否揭示了频率依赖性的改变?(ii)脑电动态特性的不同表征方法能否揭示有关疾病诱发异常的补充信息?(iii)EEG的非平稳性、递归不可预测性和递归密度的变化是否反映了痴呆的发展形势?

    00

    脑电与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的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它包括人对外界刺激或自身刺激的心理反应,以及其伴随的生理反应。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以及丹麦生理学家Carl Lange先后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情绪的定义,这就是著名的James-Lange theory,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活动的必然产物。而生理心理学家Walter BradfordCannon对上述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是真正影响到情绪变化的中心系统。经过Cannon的学生菲利普.巴德的研究和扩展,形成了Cannon-巴德情绪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S.Schachter andJ.Singer通过实验之处,情绪其实是周边环境状态和个体的生理状态相结合以后通过大脑处理后展现出来的结果,该理论被称为S.Schachter-J.Singer 理论。心理学家Richard StanleyLazarus指出,情绪本质是个体对自己周围环境事物的感知反应,是人与环境交互得到的结果。

    03

    脑电与情绪简介

    情绪是对一系列的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它包括人对外界刺激或自身刺激的心理反应,以及其伴随的生理反应。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以及丹麦生理学家Carl Lange先后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情绪的定义,这就是著名的James-Lange theory,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活动的必然产物。而生理心理学家Walter BradfordCannon对上述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是真正影响到情绪变化的中心系统。经过Cannon的学生菲利普.巴德的研究和扩展,形成了Cannon-巴德情绪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S.Schachter andJ.Singer通过实验之处,情绪其实是周边环境状态和个体的生理状态相结合以后通过大脑处理后展现出来的结果,该理论被称为S.Schachter-J.Singer 理论。心理学家Richard StanleyLazarus指出,情绪本质是个体对自己周围环境事物的感知反应,是人与环境交互得到的结果。

    01

    NATURE子刊:出生第一年的纵向EEG power能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确定早期生物标志,以指导生理病理诊断。EEG捕捉到的脑电振荡被认为是ASD生理病理学的核心。来自哈佛医学院的Laurel J. Gabard-Durnam等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文,研究者以3-36月大的ASD高/低风险婴儿为被试,测量纵向EEG power,来探讨EEG power如何以及何时能够区分被试3岁时患ASD的风险以及是否患有ASD。第一年、第二年和前3年的EEG数据被放进数据驱动模型中来区分ASD。出生后第一年的动态功率能最有效地区分不同组别的婴儿。delta和gamma频段的功率轨迹能区分ASD婴儿和正常婴儿。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高频段更易区分不同ASD症状。

    04

    基于EEG功能连接的多变量模式分析:抑郁症的分类研究

    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种已经影响到全球超过3.5亿人的常见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久和严重的情绪低落或躁狂。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情绪低落,从而降低了患者对所有活动的兴趣。到目前未知,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问卷量表调查,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研究者试图运用多种神经成像技术如EEG、MRI、MEG、PET等来实现对抑郁症的客观评价和诊断。在这些成像技术中,EEG似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设备价格低、时间分辨率超高等。运用EEG技术,研究者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不同频段震荡活动以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网络等表现出不用于正常人的特征。 近些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的兴起,机器学习结合抑郁症的EEG信号特征用于抑郁症的分类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尽管静息态EEG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和健康人的脑功能网络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到目前为止,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变量模式分析能否捕获整体的EEG功能连接模式以实现高准确率区分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还尚未可知。近期,兰州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在《IEEE Access》杂志发表题为《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 of EEG-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 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depression》的研究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该项研究进行解读。

    00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网络游戏成瘾者额叶theta频段震荡活动的降低

    网络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也就是所谓的网络游戏成瘾,在行为学上表现为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IGD被定义为一种游戏行为模式(“数字游戏”或“视频游戏”),成瘾者对游戏的控制受损,即游戏比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具有更高的优先级。此外,患有IGD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前额叶皮层功能和认知控制的受损。之前很多研究采用EEG来探索IGD的神经生理标志物,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采用静息态EEG进行研究。比如,Choi等研究发现[1],与健康被试相比,患有IGD者所有脑区的beta频段功率有所降低,而额叶区域gamma频段功率显著增高。但是IGC患者在任务状态下,特别是在玩游戏状态下的IGD患者的EEG特征目前研究的相对比较少。因此,来自韩国的研究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杂志发表题目为《Diminished Frontal Theta Activity During Gaming in Young Adults With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的研究论文,对IGD患者在玩他们所喜欢游戏的过程中采集EEG信号,分析了被试不同频段功率的变化及其与行为学数据的关系。本文在这里对该项研究进行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0

    EEG溯源研究:精神分裂患者在Oddball任务中脑功能网络的异常变化

    目前,很多的研究似乎已经表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Z)的症状并不是单单某一个脑区出现了异常,而是由于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或者说是信息交流出现了故障。之前的研究者采用ERP技术对SZ患者在听觉Oddball任务中的ERP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SZ患者表现出显著的P300异常。但是,在听觉Oddball任务中SZ患者的皮层或溯源空间上的脑功能连接网络的特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之间关系目前研究的比较少。来自韩国的研究团队曾在《Schizophrenia Research》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因此,笔者在这里对该项研究进行解读和剖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和启示。

    00

    脑电连通性:优化研究设计和评估的基本指南和检查清单

    对于EEG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来评估大脑连通性。然而,连通性方法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连通性测量、数据收集或者数据预处理的概念化的异质性可能与测量稳健程度的易变性有关。虽然使用不同EEG连通性测量的研究之间很难进行比较,但标准化的处理和报告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讨论了重参考、epoch的长度和数量、容积传导的控制、伪迹去除、多重比较的统计控制等因素如何影响连通性测量的EEG连通性评估。基于先前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新的检查清单用于EEG连通性研究的质量评估。该检查清单和建议旨在提请注意那些可能影响连通性评估的因素以及未来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因素。EEG连通性程序和报告的标准化可能使得EEG连通性研究更具可综合性[如,用于元分析研究]和可比性,尽管连通性评估的方法上存在差异。

    01

    ​厦大等高校研究人员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学习脑电地形图表示进行分类

    脑电图(EEG)地形图表征(Electroencephalography top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ETR)可以监测区域大脑活动,是一种可以用于探索皮层机制和联系的技术。然而,如何找到一种鲁棒的方法来支持多目标对象、多通道的具有低信噪比的高维EEG数据是一个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厦门大学、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等多所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提出了一种新的ETR能量计算方法,用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大脑活动的EEG模式。它能够在一个通用的学习模型中识别多个对象。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使用里来自2008年脑机接口(BCI)竞赛IV-2a的数据集进行五类分类,其中包含四个运动想象动作和一个放松动作。在该项研究中,提出的分类框架的平均准确率比最好的分类方法高10.11%。另外,研究人员通过对ETR参数优化的研究,得到了一种用于BCI应用的用户界面,并实现了一种实时优化方法。

    02

    EEG溯源分析:首发精神分裂患者γ频段功能连接的增强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Z)的临床和认知症状最好用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异常而不是某个特定脑区的异常来解释。EEG/MEG的γ频段振荡活动似乎在涉及高级认知功能的局部和大规模神经元同步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很多高级认知功能在SZ患者身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缺陷。一些研究一致地发现SZ患者在各种感知和认知任务中都表现出γ振荡的减弱。而最新的研究还表明,SZ患者在执行各种任务过程中γ频段长距离脑区之间同步化水平显著降低。上述研究主要是针对任务态EEG,而对于静息态EEG,SZ患者γ频段振荡和功能连接会如何呢?来自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曾于2014年在《Schizophrenia Bulletin》发表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对该篇研究论文进行解读。 研究方法 1.募集22名首发精神分裂患者和22名健康对照组,两组被试的详细信息如图1所示。

    00

    基于机器学习的脑电病理学诊断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方法有可能实现临床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分析的自动化。它们可以分为基于特征的方法(使用手工制作的特征)和端到端的方法(使用学习的特征)。以往对EEG病理解码的研究通常分析了有限数量的特征、解码器或两者兼而有之。对于I)更详细的基于特征的EEG分析,以及II)两种方法的深入比较,我们首先开发了一个全面的基于特征的框架,然后将该框架与最先进的端到端方法进行比较。为此,我们将提出的基于特征的框架和深度神经网络(包括EEG优化的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 TCN))应用于病理性和非病理性EEG分类。为了进行强有力的比较,我们选择了天普大学医院(Temple University Hospital, TUH)的异常EEG语料库(2.0.0版),其中包含大约3000个EEG记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特征的解码框架可以达到与现有深度神经网络相同的精度。我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准确率都在81%到86%的范围内。此外,可视化和分析表明,这两种方法使用了相似的数据方面,例如,在颞叶电极位置处的delta和theta波段功率。我们认为,由于临床标签之间的不完全一致性,目前的二值EEG病理解码器的准确率可能达到90%左右,并且这种解码器已经在临床上有用,例如在临床EEG专家很少的领域。我们提出的基于特征的框架是开源的,从而为EEG机器学习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本文发表在Neuroimage杂志。

    02

    NeuroImage: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如何影响脑功能连接?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无创的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其可以通过微弱的直流电调控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大量的动物和人体实验已经表明tDCS可以引起极性特定的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刺激位点,这种效应的潜在神经机制可能是突触强度和连接的变化从而引起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最终导致特定网络功能的变化。但是,目前仍旧不清楚tDCS会如何影响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以及脑功能网络的拓扑参数。来自意大利研究团队曾在NeuroImage杂志发表题目为《Assessing cortic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A graph-theoretical analysis》的研究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对该篇文章进行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00

    Nature子刊:无创电刺激逆转老年人衰退的工作记忆能力

    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年轻的时候轻而易举记住的事情现在却常常忘记,不禁感叹,时间不仅“摧毁”了我们的容颜,而且也“摧毁”了我们的记忆力。如果你的记忆力被“摧毁”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你得了一种称之为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俗称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工作记忆能力的损伤。退一步说,即使正常的、没有患有老年痴呆的老年人,也会伴随着工作记忆能力的大幅衰退(和年轻人相比),因此,研究大脑的老化规律和机制,以及发展出能够提高老年人认知功能(包括工作记忆)的方法策略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近日,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 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发现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颞叶皮层θ-γ频段的相-幅耦合(phase-amplitude coupling, PAC)以及前额叶和颞叶皮层之间的θ频段相同步出现异常;并且提出一种无创的大脑电刺激方案(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可逆转老年人衰退的工作记忆能力,这种逆转效应可以在电刺激停止后持续50分钟。

    01

    脑电研究:婴儿睡眠状态间的大尺度脑模态重组为早产提供预测信息

    睡眠结构承载着整个生命周期中大脑健康的重要信息。明确表达警戒状态的能力是新生儿神经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标志,但其机制仍不清楚。来自澳大利亚和芬兰的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其证明了新生儿从安静到主动睡眠的转变特征是大规模的皮层活动和功能脑网络的重组。这种重组在早产儿中减弱,并能预测两岁时的视觉表现。研究者发现,这些经验效应与大规模脑状态的计算模型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匹配。该模型揭示了数据分析中无法检测到的基本生物物理机制。主动睡眠指在一个统一的神经活动模式下减少能量和在两个更复杂的前后脑区模式中增加能量。早产儿在这种带有新异预测信息的睡眠相关模态能量重组中表现出缺陷。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