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旬,也就是去年年底,我在北京家中看了手机网络直播的“北京大学博雅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新时代,新技术,新教育“,可惜没有机会去现场听。非常有收获。会持续关注这每年一次的论坛。
学习了一个新名词 learning science,是新兴的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学科:了解人的学习机制,开展真实场景中的学习研究。也就是说技术能够促进认知科学的场景化,符合教育的变革需求。
那么在这种新的教育变革需求的大前提下,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首先是学习以及教学科研的研究范式的思维转变:
融合以经验科学如牛顿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第一范式,以理论科学 如相对论为基础的第二范式,以计算科学,计算机仿真为基础的第三范式,跨越到大数据时代以及智能时代所要求的以数据密集型科学,数据挖掘为基础的第四范式。也就是说在智能时代的数据海洋中,教师作为引领者和教育学习的陪伴者必须具备在大数据的海洋中攫取最为有效信息的能力(Data mining),从而加以传授,同时,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应具备多学科,多主体高度融合的组织方式的基本素质,融合作为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开放与创新, 面向大教育学,开放交叉平台,创新推动教学发展。
其次是从学校层面,不同层面的教育单位能够采用动态范式,从小学到大学全程记录学生评价历程,对学生成长进行全面监测。细化到教师身上,教师则需要对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即在全球化共性以及本土化个性特色相结合的驾驭发展趋势中,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关注和扶持。
总之,对优秀教师特性的提炼和评价就是需要从以下几点加以关注:对教师研究范式与研究设计的关注,而研究范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前三种研究范式,而是要转向向数据密集型科学,转向数据挖掘能力的提炼和培养;还有发现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实践性知识要不断积累,即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性知识中,积累对自己教育与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并通过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从而以教育理念为引导,增强自我知识,反思知识,策略知识,情境知识和人际知识。而其中策略性知识和教育理念的具备是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重要知识构成。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任务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数据挖掘也是知识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体现就是合作式,项目式,情景式教学。
总而言之,我的理解,在我们现在的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教学早已从耳提面命的传授转变为“一起学”。教育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令整和各种范式的教学观成为可能。让昨天的个性化精英教育,到今天的集体化大众教育,走向未来的个性化大众教育,削减教育地区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
细想我从二十年前走上讲台至今,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效果都不错。参见我之前写的文章:[德语教学法] 你如何来设计课堂?,我的一点感触就是:略微超前一些的教学模式和密集知识量是效果最好的。学生会感觉吃得饱饱的,而又对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充满好奇感。我们在学习中,人对外界包括新知识的感触可分为三个区域,最里面一层就是“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最外面一层就是
“恐慌区”,是我们完全陌生的事物,“学习区”是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既有熟悉,又有新意。随意, 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事物,往往是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教学方式也是如此。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学技术,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助力。
如需转载分享,请标明出处:吕律:律一德语学习室。谢谢!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
我的个人网络平台:
个人喜马拉雅电台:律一德语学习室
个人微博号:吕律德语老师
个人头条号:吕律德语老师
个人知乎账号:吕律(暂停)
个人知乎专栏:吕律:律一德语学习室(暂停)
欢迎关注,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多提意见!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