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城市大脑,未来交通和筐的故事!

昨日,与一位已经上市的国内大型交通规划设计院朋友聊天,谈到大型设计院国内的“气候”是都在寻求转型,说院里下了大决心,准备成立“未来交通”研究部门。

又是“未来交通”,这个词汇在最近两年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什么是“未来交通”,“未来交通”能做什么,为什么要叫“未来交通”。

他们都叫“未来交通”

国内最早的“未来交通”字样出现在2013年11月,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简称:未来交通中心)。

未来交通研究中心是以“三校低碳联盟”的合作框架为基础,以“未来交通”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三校的教授专家为核心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主要关注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和交通能源(低碳交通)等领域的科学问题。

“未来交通”的研究方向包括智慧交通、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生态交通。未来交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著名专家院士组成。中心主任是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

2016年1月,“未来交通实验室联盟”成立。联盟创立的基础是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组织的“未来交通实验室”,其主要面向全国各地交通研究机构和国内外重点交通高校进行组织。

实验室秉承“挖掘数据价值、践行开放理念、共建创新平台”的宗旨,开放了多年的数据与研究成果,支持个人/创客在既有基础上深化挖掘,实现万众创新,推动全行业的快速发展。

“2017未来交通大会”,由中国公路学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和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于2017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杭州召开。

组委会各部门还将借此组建未来交通全球创新中心、成立中国科技馆分馆及未来交通科技馆

2017年6月6日,由中国科协主导,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牵头,会同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共建的“未来交通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由社会组织发起,以未来交通研究项目为纽带的专业研究机构。

未来交通研究所日常运行机构挂靠中国公路学会。

2017年12月,高德宣布“成立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简称:未来交通实验室)。并宣布了十百千计划——实验室坚持十年投入、与百所高校合作,培养千名面向未来交通出行的专家级人才。

首批入驻团队是来自国内交通出行、人工智能方面的顶尖专家团队:清华大学李萌教授团队、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团队、中山大学余志教授团队、浙江大学王殿海教授及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云鹏教授及团队。

为什么会有“未来交通”机构

与“城市交通大脑”等热词一样,“未来交通”的概念承载着社会各方面对改善交通环境的期望,对美好交通远景的向往。这种向往在当下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交通能源消耗巨大,低效的交通服务背景下,更加迫切。

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AI、区块链等技术爆发的当下,仅靠一家研究机构,互联网巨头公司,或者行业大鳄都不足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技术力量被局限,所能取得的成果有限。

集众人之力,整合资源才是王道。整合国内、国外、行业内外的资源,才能创造出更具价值的技术和产品。

目前国内已有的各大“未来交通”机构基本特征是都具有智库的定位。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汇集中英美三国高校交通智力;“未来交通实验室联盟”在国内多个区域城市成立分支机构,以此汇集全国交通仿真、规划、智能交通类人才,共同就相关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各自资源;“成立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则是技术研究与产业落地的良好案例典范。

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组织的影响力、一家企业的强大就是看其能组织、调动资源的能力。调动更多人才、技术力量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发展、产品研发,市场机会寻找等关键环节中的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在企业的人才战略执行、技术发展智力开发的工作过程中。

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未来交通”机构

2017年智能交通行业最流行的词汇是什么——交通大脑,2018年最流行的词汇是什么,也许是“未来交通”。

当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AI、区块链等技术来临,对于具有决策力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需求方而言,看着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显而易见的存在着需求的焦虑,希望了解、应用这些新技术去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恶劣的交通环境,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以及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让决策者渴望寻找,并通过“新方案”去施政,而“城市交通大脑”、“未来交通”这样的词汇和内涵扮演了这种角色,尽管在专业人士眼中,那可能只是皇帝的新装。

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循序渐进,而不是惊雷突变的。

“未来交通”是个筐,错了吗

“未来交通”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就好像之前发生过的智能交通是个筐,物联网是个筐,大数据是个筐,甚至被称为未来N年具有国家智能交通战略意义,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也将很多显然与互联网没关系的项目建设都被放了进去。

“筐”被贬义了。

往往具有决策权的关键人并不是专业出身,对于那些务须重点发展的系统和项目在脑海中并没有形成针对性的场景,也很难理解和判断其重要性,从而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状况的频率就会增加。

对其进行专业分类描述和场景化无疑是繁琐的,过于专业的。而“交通大脑”、“未来交通”这些概念的出现,媒体反复的报道和典型场景化描述让非专业人很快的建立了概念,并几乎影响了所有具有决策权的领导,社会大众和相关者,意识上达成共识。

这就是这些词汇得以生存的空间。

因此,专业人也乐于通过这样非专业的方式,“框进”更多的信息和内容传递给决策者,以便更快达到实施具体工作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筐”符合中国决策机制,这些备受质疑的非专业词汇符合中国决策机制,符合市场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结尾

我跟那位设计院的朋友说,2017年我们写了太多的关于城市大脑的文章,写的我自己都有些烦了。

朋友说,上次给省交通厅的材料里引用了“未来交通”的概念,后来厅长与市委书记聊起这个话题,书记大感兴趣,特别要求他们去做汇报。朋友说:不能烦,这些词都是热点中的热点。

看来,“城市大脑”、“未来交通”还有很大的市场。

--- end ---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07B184A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