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新型产业体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大数据驱动的视觉分析、自然语言理解和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能力迅速提高,商业智能对话和推荐、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设备、语言翻译、自动导航、新经济预测等正快速进入实用阶段,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并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教育部近日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给高等教育体系下了“任务”。
这不算是我国出台的首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文件。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一度引爆AI圈。5个月后,工信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也提出针对智能产品、软硬件基础、智能制造等发展规划。
但这是第一份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人工智能红头文件,而且就在近日,教育部牵头主办,创新工场和北大承办的首个中国高校AI人才培养计划,也已经正式启动,甚至还为此请到了Jeffery Hinton、图灵奖得主John E. Hopcroft和李开复等授课嘉宾。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产、学、研政策都在马不停蹄落地。那么,这份最新的教育部文件公布了哪些信息?
三步走
这份文件将高校AI建设规划了3个时间节点,分别对应一个目标,一个阶段。
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2025年: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三大任务
文件从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入手,督促高校完成相关“任务”。
一、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创新基地、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科技智库和学术交流等建设。
其中,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等是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前沿问题,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是教育部重点推进的项目。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促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同时,重视“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
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对计算机专业类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进行调整和整合,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
教育部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计划,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应用示范;加强与有关行业部门的合作,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示范区。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本身,文件中也给出了“智能教育”相关的指示。教育部门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向智能校园演进,构建技术赋能的教学环境,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并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实现因材施教。
将人工智能本身用于人工智能的教育,确实也是一件非常人工智能的事。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