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
该计划指出,人工智能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根据《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到2030年,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部分内容如下: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其中,该计划指出: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新工科”是什么?
4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简称《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林建教授认为,新工科中,“工科”是指工程学科,“新”包含三方面含义:新兴、新型和新生。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
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了19个项目群。
该《通知》指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创新大学组织形式,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
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AI+人工智能对教育或成下一个风口?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持续升温,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也逐渐崭露头角。自适应教育作为AI与教育的互融共生的产物,人工智能也开始为更多人所认知。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多媒体、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
在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看来,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1+1>2的关系。从古代到现在,每一次教育(知识)大发展都是来自于技术的进步,你会发现技术进步并没有推翻原来体系,而是在原来体系下进行变革和增加。
产业革命,教育先行。从2015年开始,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概念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虽然中国仍处于早期的升温阶段,但留学君相信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内容综合自教育部网站、澎湃新闻、经济观察报)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