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自文章:
《一万小时的虚假承诺》
《The false promise of the 10,000 hour rule》
https://nesslabs.com/10000-hour-rule
在我们的文化中,专家常常被视为成功的象征。从运动员到厨师,再到音乐家,无论在哪个领域,能够登上巅峰的人总是备受推崇。他们所展现的专注与努力,尤其是为精通一项技艺所投入的长时间练习,仿佛成了通向卓越的秘诀。
2008年,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版了《异类》一书,书中探讨了为何一些看似普通的人能在某些领域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提到的一项研究,关注的是一群德国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学生。研究结果指出,许多人曾被认为是天生具有某种才华,但实际上他们的成就大多来自于长达至少10年的刻意练习。格拉德威尔将这个发现归结为“10,000小时定律”:无论学习什么,只要投入10,000小时的练习,就能达到精通的境地。
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定律背后,隐藏着许多被忽视的事实。首先,这项研究并非说某个领域只需练习固定的时间,而是聚焦于“刻意练习”的概念——即有目的、系统性地训练,不是机械化的重复,而是有意识地追求提高、突破自我。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的主要作者——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自己,似乎并不完全认同所谓的“10,000小时定律”。他曾指出,这些小提琴学生虽然表现出色,具备未来成名的潜力,但他们的学习旅程远未达到“专家”的境地,仍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实际上,研究并未证明任何人只要花费10,000小时进行练习,便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如果要验证这一点,研究者应当随机选取一组人,让他们进行10,000小时的练习,并观察结果是否能在统计学上显示出显著差异。可是,研究的结论只是表明,那些表现最为出色的小提琴家,的确比其他人投入了更多的刻意练习时间。但这并不能成为“成就大师”的唯一法则。
更有意思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练习对个人表现的提升,仅占其差异的12%。具体而言,体育领域的差异为18%,音乐领域为21%,而游戏领域为26%。由此可见,练习对成功的影响并非决定性因素,它仅仅是其中之一。
此外,学者弗朗斯·约翰逊在《点击时刻》中提到,刻意练习在规则相对稳定的领域,如象棋、古典音乐或网球等,效果最为显著。因为这些领域的规则没有太大的变动,而在创业和其他创意领域,规则的不断变化使得刻意练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刻意练习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跨越所有领域的界限。
那么,如果“练习不一定能成就完美”,我们该如何高效地掌握新技能?传统的学习方法强调“分块学习”,即专注于一项技能,掌握后再去学习下一项。然而,交替学习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策略,它要求同时进行多项技能的训练。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随机化学习内容,促使大脑保持高度警觉,帮助信息更好地存储到长期记忆中。因此,与其长时间死磕一项技能,不如在编程与用户体验设计之间穿插练习,这样会更加事半功倍。
这种交替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学习,还可能在长远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成功。大卫·J·爱泼斯坦在《广度》一书中提出,通才往往比专才更具优势,尤其是在那些复杂、多变的领域中。跨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帮助我们看见别人忽视的模式,发现创新的机会。而这种跨界的能力,往往并非通过深耕某一领域所能获得。
有趣的是,在《专家政治判断》一书中,菲利普·E·泰特洛克通过实验发现,政治与经济领域的专家在做出预测时,常常大错特错。许多曾被专家认为“不可能”的结果最终发生,而一些被认为几乎“注定会发生”的结果却从未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专家的经验越丰富、资质越深,他们的预测偏差往往越大。相比之下,那些跨领域学习、没有局限于某一领域的参与者,在预测中往往表现得更加准确。
因此,或许是时候摒弃“10,000小时定律”的神话了。不断专注于单一领域、在同一条路上走多年,未必是最佳选择。这样的策略可能适合少数人,但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当你下次想尝试一个不完全符合你当前“专长框架”的新领域时,不妨大胆去做。你永远无法预见到,跨界的学习与创新,可能带给你的全新视角和突破。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