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南置地数字建筑联合研究中心主办的“数字建筑与未来生活”跨界沙龙的系列活动,以对中科院院士、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的采访拉开序幕,采访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徐卫国教授,同济大学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凌,彼伏品牌创始人陈兴。
采访之初,姚期智院士首先点明了自己近几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两个关注点:1.人工智能尚未被应用的领域;2.人工智能背后的理论。姚院士指出,过去计算机以几千万倍的速度解决的是人类已理解并可预测的问题,而当前人工智能使用的却是神秘的数学不可解的方法。五年之后人工智能是否能有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在理论层面解释当前这一代人工智能。美国已有很多相关理论研究,而中国才刚刚起步。
随后,同济大学范凌向姚院士请教了关于企业、学者和创业者的协同方式问题。姚院士认为开发产品始终是最好的产学研结合方式。相比于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对于在长远层面有应用的研究更感兴趣。虽然历史上存在过由私人企业支持的诞生过诸多诺贝尔奖的贝尔实验室,但近二十年来,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此种模式不现实。从中国国情出发,基础研究还是应该由国家来支持。而大企业也应该有支持基础研究的远见,一方面可以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力及应变能力。此外,中国的基础研究还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如量子计算这样可以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域,如果没有人才则不能建立实验室,短时间内难以收获相关研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就量子计算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请姚院士解释“离量子计算机的诞生只剩最后一里路”有多长、需要多少时间?姚院士表示这是很长的一里路,虽然理论上基本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可能性,但实现的时间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样乐观。已出现的个位数、两位数量子比特机器,还没有考虑到最难的纠错问题,所以离真正的使用还很遥远。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比做出量子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量子科技,它代表着人类具有操作宇宙中最微小的事物的能力。如果成功,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将发生巨大的改变。量子计算并不是科技强国的虚荣,而是千亿、万亿级别的产业,或成为科技创新的引擎。关于量子计算机的硬件,院士指出,低温是限制量子计算开发的主要因素。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金刚石计算机,可以延续硅的固体常温运作属性,并可大规模制造,金刚石量子计算机是清华相关实验室的强项,而Google和IBM坚持半导体和超导体技术,这些是彼此竞争的技术。
彼服创始人陈兴向姚院士请教,人工智能和人是否存在边界,经验和感受是否会被计算取代。姚院士坦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计算机科学家的理想是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不过现在大可放心,技术还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这个问题早在1950年就由天才科学家图灵提出,计算机除了最基本简单的任务,是否能做智慧的工作。过去十年里,人机边界在不断更新大多数人及计算机科学家对此的认识。几十年前人们很乐观,但是很多当初觉得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计算机还不能拥有8、9岁小孩的阅读能力,无法理解idea。不过,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的帮助下,在某一些标杆上计算机已经能比人类做的更好。仅是诸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这些已成熟的产业就对世界贡献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3-5年后还可以期待更复杂的工作得到实现。如无人驾驶,各项技术疑难已基本解决,而整合技术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没有成熟的领域,比如今天的主题智慧城市,还有服装设计也在其中。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与人们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负面印象相反,当今的高中生能力很强。在丘成桐竞赛中,一些中学生已经在将人工智能和时尚结合,能分析各种流行风格并按照人们的喜好给予参考。由此也可以顺势总结未来人工智能的两个主要应用,其一,让人们在互动中更了解自己,其二,让已有的技术更好。在未来,人们可能面临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人工智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南置地数字建筑联合研究中心跨界沙龙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