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三个问题:什么是智能汽车?智能汽车什么时候可以普及?普及之后我们的城市交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运用互联网、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具有部分或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由单纯交通运输工具逐步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也被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
自动驾驶究竟什么时候能够落地普及?赶时髦又想偷懒的零零后为此已经不学驾照了!(此处心疼驾校一秒钟)
自Google在2010年推出试验性质的Google汽车后,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话题就一直没有断过。
无人驾驶汽车即将到来了吗?
专业咨询机构Navigant Research曾发表报告预测,无人驾驶的汽车销量将从2020年的不足8000辆,升至2030年的9540万辆,意味着75%的上路汽车都是新的轻型汽车。从技术角度说,革命似乎已经开始。
无人驾驶真的可以做到“无人”吗?
智能汽车的最终目标,是一辆真正无人驾驶的汽车,车载驾驶系统将完全取代人类。但转变不能一蹴而就。在2014年推出的若干车型中,已经搭载了半自主驾驶的装置——调速器、紧急制动辅助系统、变线警告系统和自动泊车系统。这些辅助手段仅仅在特定情境下或者在限定时速内,才会接管人为驾驶。
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主要障碍不仅在于技术门槛,还掺杂了系统可靠性、法律纠纷与道德伦理问题,这些是各个国家都没有理清的人文社会学类问题。在许多国家,交通工具上必须要有一名司机,而且必须由司机来控制车。美国的一些州和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给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企业发放上路许可证,中国也在加快自动驾驶研发上路的进程。如果出了交通事故,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司机”的概念将由设定GPS设备程序的“操作者”概念所取代,法律问题将令“司机”的定义变得更为复杂。
就自主性来说,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可靠性还不尽如人意。机器不会疲劳驾驶或走神,这是巨大的优势;但与人类获取信息的自由和多元性相比,在面对意外因素,譬如警察叔叔挥动的手势、被大雪盖住的路标、干扰激光读数、被塑料袋遮住的行人双腿……道路上的意外情况太多太难以预料了,机器明显不够灵巧,不足以应对突发情况。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在2020年之前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自行驾驶,汽车上的“乘客”在特定环境下必须随时能够重新成为“驾驶者”。
无人驾驶难道只有减轻人类驾驶疲劳的这唯一的优势吗?
答案想必是否定的,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在2012年发表的分析报告中指出,自动驾驶将给消费领域带来三个重要影响。
首先,交通堵塞导致的高油耗大幅减少
其次,不良驾驶习惯导致的过量油耗可以根除
最后,车祸率大幅度降低,汽车可以做得更轻巧,省去防撞钢架结构。重量减轻后,能耗也会减少。
交通基础设施需满足无人驾驶汽车获得上路许可之后的系统性要求。欧盟委员会资助的安全道路列车项目,将会对列队行驶的概念进行研究,也就是将几辆汽车以电子方式与一辆由专业操作者掌控的领航汽车“栓在”一起。
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学会”了如何接客送客、上货卸货,它们就可以自行停在远离乘客家庭住址(或者目的地)的停车场。此外,由于无人驾驶汽车会比人工驾驶的汽车更为严格地按车道行驶,马路就不必修那么宽,设置那么多车道。最后,我们还终将解决过渡期的问题:如果无人驾驶汽车与人工驾驶汽车得使用同一条马路,那么前者是否要适应人类的驾驶行为、我们是否应该让交通法规更有弹性以做到因地制宜。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93%是人为造成的。如果把开车这件事交给一个自动驾驶软件,几乎可以根除所有这样的错误。美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自动驾驶可以使美国每年有大约3万人免于车祸,并节省30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银行统计了这个变化带来的所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认为它能为美国挽回1.3万亿美元的损失。
无人驾驶的目的不是零伤亡,它只能无限接近零伤亡,但是无人驾驶的伤亡率只要比人为驾驶低,那么它就赢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