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系统介绍了透镜的光学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性质出发,深入探究了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延伸到人眼成像机制与视力矫正方法。最后通过跨学科实践项目——望远镜制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展现了光学技术对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
第1节 透镜
核心知识点
1. 透镜分类
- 凸透镜(会聚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如远视镜片)
- 凹透镜(发散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如近视镜片)
2. 结构参数
-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 光心:光线通过时不改变传播方向的点(薄透镜光心位于几何中心)
3. 光学作用
-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
-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于虚焦点
4. 焦点与焦距
- 焦点(F):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两侧各一个)/平行光经凹透镜离散后反向延长线汇聚的点(两侧各一个)
-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 测焦距方法:利用太阳光(平行光)在光屏上形成最小光斑,光斑到透镜距离即为焦距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核心知识点
1. 照相机
- 原理:物距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结构:镜头(凸透镜组合)、胶片/感光元件
2. 投影仪
- 原理:f < 物距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特点:平面镜改变光路,使像正立
3. 放大镜
- 原理:物距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使用条件:物体需在焦点以内
4.实像与虚像对比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可用光屏接收,在透镜的另一侧。
虚像: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不可用光屏接收,在透镜同侧
第3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结论与公式
1.成像规律表
2. 动态规律
- 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
- 成实像时,物像移动方向同向;成虚像时,物像移动方向反向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核心知识点
1. 人眼成像
- 晶状体与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可变焦距凸透镜
- 调节机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看近);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看远)
2.视力问题与矫正
近视眼:晶状体过厚/眼球过长,成像在视网膜前,使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过薄/眼球过短,成像在视网膜后,使用凸透镜矫正
3. 眼镜度数计算
- 公式:Φ =1/f(单位:m-1),度数 =Φ * 100
- 示例:+300度远视镜片,Φ=3m-1,f= 1/3 m
第5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核心原理
1. 望远镜结构
- 物镜(长焦距凸透镜):使远处物体成缩小实像于焦点附近
- 目镜(短焦距凸透镜):将物镜的像放大(相当于放大镜)
2. 放大倍率
- 计算式:M = f物/f目
- 设计要点:物镜直径需大于目镜以增加进光量
3. 视角原理
- 望远镜通过缩短像到眼睛的距离,增大视角,使物体“看似放大”
关键实验与现象解释
1. 瓶装水引发火灾:瓶中水形成凸透镜,阳光会聚于焦点产生高温
2. 动态像调节(如照相机):物距变化时需调节像距(伸缩镜头)
3. 光屏异常现象:触碰凸透镜时,光屏仅出现模糊区域(非指尖像或影子)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可系统掌握透镜成像规律,理解光学仪器设计原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视力矫正、望远镜制作等),为后续光学研究奠定基础。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