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上午,苏州举行数智健康医疗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暨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启动,以“携手AI 智享健康”为主题,加快推动苏州“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以数智之力筑健康之城。
汇聚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数据
打造全国领先的医疗健康数据“创新枢纽”
现场,苏州市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苏州市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实验室、信创实验室启动运营。实验室由苏州市卫健、医保、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多家大院大所和头部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共建,首期投入达1.6亿元,同时,打造苏州市健康医疗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这标志着苏州在数智赋能健康医疗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苏州市卫生健康委介绍,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是城市级健康医疗数据“资源池”,让医疗、医保、生物医药等全领域、全市域、全场景、全行业的数据进行汇聚、共享,数据规模超 700 亿条,涵盖临床诊疗、公共卫生、检验检查、生物样本等数据资源。依托数据来分析全人群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从而让百姓获得更精准周到的服务、让医院采取更精细科学的管理、让医生做到更精确及时的诊疗、让生物医药、大数据和AI医疗企业拥有更精标管用的样本和数据用于研发训练,最终形成多方协作、开放互融的良好发展局面。
现场,苏州发布了“数智健康医疗行业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包括6类30个数据集,252个子集,覆盖政务数据,门诊、住院、检验检查、治疗输血等临床数据,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疾病防控、妇幼健康、急救血站等公共卫生数据,以及政策研究、新药研发、临床研究、保险理赔、AI 模型训练等前沿领域的实验数据,为苏州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工作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苏州市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王宝燕介绍,这样一个城市级健康医疗数据“资源池”,依托数据来分析全人群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从而让百姓获得更精准周到的服务、让医院采取更精细科学的管理、让医生做到更精确及时的诊疗、让生物医药、大数据和AI医疗企业拥有更精标管用的样本和数据用于研发训练,最终形成多方协作、开放互融的良好发展局面。
两年培育垂直大模型15个
135个健康医疗应用场景首批开放
在苏大附一院胸外科,刚刚建设完成的“胸肺智能手术规划系统”,让医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快速精准地对患者的胸、肺影像自动分割、提取解剖结构,还可以4D融合成像,进行多方位、全面、全周期观察,一些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难度很高的手术部位,也能“游刃有余”。
今天活动现场,类似这样的健康医疗应用场景,首批开放135个,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对接。其中,人工智能应用场景97个,覆盖各临床专科、医学影像科、门诊服务中心等核心科室,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医疗服务、医学教学、医院管理、健康管理、医疗机器人五大领域;临床科研场景38个,聚焦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诊疗技术革新与重大疾病防治三大方向。据了解,第二批130余个健康医疗应用场景也已经“在路上”。
根据现场发布的《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建设应用发展实施方案》,苏州将按照“2+3+1”思路进行推进:
“2”是两大发展目标,到2026年底,要开展不少于15项大模型应用项目,覆盖医院、社区、公共卫生等场景;培育不少于15个垂直领域大模型,涵盖临床诊断、中医药、健康管理等领域。
“3”是三项重点任务。AI能力中心建设,在临床服务、中医药融合、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健康养老等方面全面应用AI技术,提升各环节服务质量。加快应用场景落地,积极推动各类场景开发应用,建设苏州市生物样本库,为药物与器械研发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打造产学研医协作创新范式,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医工、医药、商保、康养等健康产业发展,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开展模型测评验证服务,探索应用场景统筹建设新模式。
“1”是一套执行计划。未来三年积极搭建多方参与协作的创新范式,推动卫生健康行业应用场景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开放。
顶尖专家+大院大所+科技企业
构建事业产业“协同创新链”
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清华大学健康研究院院长梁万年等12名院士专家,受聘组成临床专委会、科研专委会、人工智能专委会等5支专家团队,为苏州数智健康医疗建设出谋划策。
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苏州数科集团等进行数智健康医疗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共建合作签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等12家大院大所、知名科技企业,共同进行数智健康医疗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合作签约,共同打造“1+6+N”协同创新范式。此外,现场还汇聚国内生物医药、大数据、AI医疗领域的48家企业,进行数智健康医疗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合作签约,致力营造加快院企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的“生态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盛媛媛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