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好书分享 Part 9

写在前面的话:

本期书单是从这两年哈佛推荐书目中选的,

因为语言不通??

一些书找不到中文版,

如果大家能接受英文版,

请在评论告诉我,

这样就能分享更多好书啦~

本期书单: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日】村上春树

译者:施小炜

豆瓣评分:8.1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最受欢迎的随笔集。开始作家生涯之际,村上春树也开始长跑。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每当村上长跑时,脑海里就反复出现这句话。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他将这些年来在路上一面奔跑,一面思索的东西集结成书,诚实地书写跑步,诚实地书写人生。

作者简介:村上春树,日本著名作家。

循着岁月流逝、地点变迁,唯有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坚持跑步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最是真真切切:1982年秋,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长跑。此后近30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

小编有话说:“不过细想起来,这种生来易于肥胖的体质,或许是一种幸运。比如说,我这种人为了不增加体重,每天得剧烈地运动,留意饮食,有所节制。何等费劲的人生啊!然而倘使从不偷懒,坚持努力,代谢便可以维持在高水平,身体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恐怕也会减缓。什么都不做也不发胖的人无须留意运动和饮食。并无必要,却去寻这种麻烦事儿做的人,为数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这种体质的人,每每随着年龄增长而体力日渐衰退。不着意锻炼的话,自然而然,肌肉便会松弛,骨质便会变弱。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以长远的眼光观之,才能看明白。”

大二跑步考试前,坚持过二十天每天五公里,成绩提升了二十秒。四百米的跑道,十二圈半,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爽快感油然而生。有追求的日子里,一切都是向上生长的。

白鲸

作者:【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译者:罗山川

豆瓣评分:8.1

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热症狂。他的船几乎兜遍了全世界经历辗转,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带人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圣经》中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一人得救,来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作者赋予莫比-迪克的白色象征天真无邪和恐怖,以白鲸象征善和恶的混合,这也是人世的基本状况。这部小说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船的规模和成熟、深思性质的文笔,成为传世佳作。

作者简介:麦尔维尔,H.(Herman Melvill l819-1891) 小说家、诗人。1819年8月1日生于纽约,15岁离开学校,做过银行小职员、皮货店店员和教师。1839年在一条去英国利物浦的商船上充当服务员,接触海洋,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841年他22岁时再度航海,在捕鲸船“阿古希耐”号上充当水手,航行于南太平洋一带。他后来的杰作《白鲸》取材于这次海上生活。1842年7月离船,曾为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有食人生番之称的泰皮族所俘虏。脱逃后于当年8月在一条澳大利亚商船上作水手,因违犯纪律,被囚在塔希提岛。越狱后在当地各岛漫游,所闻所见后来写进他的《欧穆》一书中。11月,他到一艘捕鲸船上做投叉手。1843年8月又在一艘军舰上做水手,1844年10月在波士顿退伍。后开始写作。

小编有话说:这是一个“长”故事。最初,这本书在英国多次被退稿,原因就是篇幅过度冗长。第一年只卖出5本,一直到它出版了七十年(1920年)后,才逐渐引起美国社会的关注。这本书曾一度认为不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可是今日,《白鲸记》不仅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俨然是美国青少年的必读书籍。

故事内容很简单,人与自然搏斗的历险故事,作者从一个水手的视角描述了十九世纪捕鲸人极具魅力和传奇的海洋人生。但它又不似表面这样简单,它是一个以捕鲸业为基石展开的糅合了政治、生态、流浪、宗教多重因素的壮阔史诗。

推荐大家看纪录片《Black Fish》,通过采访很多教练和专家揭秘海洋娱乐产业背后的残酷真相,在高利润面前迷失心智的工作人员残酷对待海洋物种。这部纪录片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和生活方式,比如不再去动物园或者海洋馆,转而养成了看纪录片的习惯。

与机器人共舞

作者:【美】约翰·马尔科夫

译者:郭雪

豆瓣评分:7.0

约翰·马尔科夫在他的重磅新作《与机器人共舞》一书里,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直击了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助手Siri等前沿领域,进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的终极关系,而马尔科夫也会剖析“人与机器谁将拥有未来”这一机器时代的核心伦理问题。《与机器人共舞》是国内首套最权威、最重磅、最系统、最实用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之一!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具可读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约翰·马尔科夫重新定位了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目前关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内极具力度的深思之作。

作者简介:约翰·马尔科夫,《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硅谷独家大王”。他对互联网发展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与敏锐度,他是最早对互联网进行报道的记者,将互联网誉为“信息时代的藏宝图”;并最早对首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蠕虫病毒进行了报道。有40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 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报道。他是报道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第一人,更是乔布斯等业界大咖极为信赖的记者。

小编有话说:在《与机器共舞》中,马尔科夫提供了大量的故事和事实,讲述了人工智能这个新领域的发展历程。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类技术能够这样,仅仅有六十年历史,却已经将人类社会搅得天翻地覆。

马尔科夫认为,理解人工智能创造者们的价值观,就可以帮助理解我们将往何处去。是要取代人类,还是将人类变成更强大的物种,都只在于人们的选择。

I like to think

(it has to be!)

of a cybernetic ecology

where we are free of our labors

and joined back to nature,

returned to our mammal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我常常期盼

(它必须实现!)

一个电子生态圈

我们自劳作中解放出来

回归自然,回到我们的

哺乳动物,兄弟姐妹们身边,

被那慈爱的机器

照看

——Richard Brautigan,《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

作者:【美】查尔斯·C·曼恩

译者:胡亦南

豆瓣评分:8.1

1492年前的美洲大陆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凭借着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领域的最新发现,查尔斯·曼恩构建出了引人入胜的印第安帝国故事,热忱地阐明了美洲原住民文化远在欧洲探险者涉足新大陆之前很久,就已经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文明。曼恩远离学术争论,摆脱内行术语,通过大发现的故事赋予科学以生命,他书中的主角都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人口学家,他们运用所学解开一个个历史疑团,把学术发现清晰地呈献给读者。

作者简介:查尔斯·C·曼恩是《大西洋月刊》、《科学》和《连线》杂志的撰稿人。他也为《财富》杂志、《纽约时报》、《史密森尼》、《名利场》、《华盛顿邮报》供过稿,还为HBO电视台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撰写过脚本。作为曾三次进入美国国家杂志奖决赛的作者,曼恩至今已被美国律师协会、美国物理研究会、阿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兰南基金会授予过与写作相关的奖项。《1491》赢得了美国国家学院传播奖的年度最佳图书奖。他住在马萨诸塞州的阿姆赫斯特。

小编有话说:这是一篇胜利者为失败者写下的墓志铭。它没有陷于道义之争,尽量避免了对任何一方的神化,毫不隐讳地详述了此间众生各自的所长所短,及其共通的狂热性、软弱性和投机性。它着力于描绘土著群体从开辟山河、经营土地到抵御外敌期间一以贯之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将其简单提炼为闭关锁国、被动挨打,最终身死族灭的弱势群体。

文章并未以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开始的欧洲侵略为开头来叙述整个西半球的历史。许多研究西方历史的学者都忽视甚至对哥伦布踏上美洲前的文化及文明成果不以为意。那些为黄金而痴迷的少数征服者们如何能够将数百万人创造的辉煌王国踩于脚下?难道北美大陆曾经只是一块等待先进殖民者开发的寂土?在曼恩这本耀眼新书《1491》中,科学作家查尔斯·C·曼恩对上述问题有所解答,并提出了更多近年来人类学及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美】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何雨珈

豆瓣评分:8.8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作者简介:保罗·卡拉尼什 Paul Kalanithi,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 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15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小编有话说:在封底的腰封上,印有保罗·卡拉尼什的话:“我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我以为,在生与死的空间中,我一定能找到一个舞台,不仅能凭怜悯和同情来采取行动,自身还能得到升华,尽可能远离所谓的物质追求,远离自我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直达生命的核心,直面生死的抉择与挣扎……在那里,一定能找到某种超然卓越的存在吧?”

每个人都曾思考过生存的意义,或多或少,角度也不尽相同。可我们都时常感到人生苦短无常,同时又感到过程沉闷苦痛。即使经历了至亲的死亡,同样是肺癌,这种由死亡带来的震撼和疏离,并没有警醒活着的我去珍惜。我能回忆起亲人去世前的音容笑貌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能回忆起得知噩耗时的无助和绝望,能回忆起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的遗憾......却忘了怎么从亲人的逝世中获得力量。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10G0OMKS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