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彩虹》中最具颠覆性的论述,并非关于经络的解释,而是对 “唯物主义思维” 的深刻反思。作者张长琳在书中直言:“早在20世纪初,唯物主义在物理学中就已过时;但200多年的系统教育,让它仍深深捆绑着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与医生的思维。”
现代物理学早已超越 “物质为本” 的认知:爱因斯坦的 “质能转换关系式” 证明,有质量的物质可完全转化为虚无的能量,反之真空也能孕育万物;
“正电子”“反中子” 的发现,揭示出 “反物质世界” 的存在;越来越多物理学家认同 “真空是宇宙本源,物质只是真空的涨落”——这些突破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 并不存在,“能量” 与 “场” 才是世界的本质。
然而,这种认知革命并未同步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学家仍在DNA的分子结构中寻找 “生命”,却发现即便拆解到原子层面,也找不到 “生命” 的实体;心理学家执着于激素分子与神经元的关联,试图用 “多巴胺浓度” 解释快乐,用 “血清素水平” 定义焦虑,却忽略了这些分子只是 “情绪的表象”,而非 “情绪本身”。
医学在走传统物理学的老路,真是奇怪得很呢。
当物理学早已超越唯物主义时,生命科学仍在 “物质为本” 的思维中打转。《看不见的彩虹》的价值,就在于打破这种认知的滞后,让我们以 “能量” 为纽带,重新连接科学与传统、理性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