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AI是如何在嘈杂的会议里听清每个人说话的?

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热闹的会议室。好几个人在同时发言,背景里还有敲键盘的声音、空调的嗡嗡声、以及有人转动椅子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让你完整复述出其中一个人的话,可能都很困难。

但AI会议助手却能交出一份字字清晰的文字稿。它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听写”,而是一套精彩的“声音交响乐解码术”。

第一步:给声音拍张“X光片”——从波形到数字

首先,你要知道,AI听不懂我们所说的“声音”。它理解世界的语言是“数字”。

当你开始录音,AI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的声音切片。它以一秒钟几万次的频率对声音进行采样,将连绵不断的声波,变成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数字点。这就像给声音拍了一张超高精度的“X光片”,每一个数字点都代表了在某个瞬间,声波的振动状态。

简单来说:你的声音 被切成极短的片段 变成一串数字密码。

第二步:在“声音菜市场”里揪出你想听的菜名

现在,我们有了这串数字密码,但里面混杂了人声、键盘声、空调声……像个菜市场。AI怎么知道哪些是“人话”,哪些是“噪音”?

这里就用上了声学模型。这个模型就像一位在“声音宇宙”里受过严格训练的超级侦探。

它学过什么?它提前“听”过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声音样本:男人的、女人的、孩子的、带口音的、敲桌子的、汽车鸣笛的……它知道每一种声音的“数字指纹”长什么样。

它如何工作?当接收到混合的数字密码时,这位侦探就开始比对:“嗯,这段数字模式,有85%的概率匹配‘人类元音’,有5%的概率匹配‘风扇噪音’,直接过滤掉!”

通过这种方式,AI能精准地从背景杂音中,把代表“人声”的数字片段给挑出来。

第三步:把“音素”拼成“单词”——像乐高积木

找到了纯净的人声片段后,AI要开始“理解”了。但它不是直接理解单词,而是理解更小的单位——音素

音素就是一种语言里最小的声音单位。比如,“汤”这个字,是由声母“t”和韵母“ang”两个音素组成的。

AI会把挑出来的人声数字片段,再拆解成一个个音素。然后,它像一个熟练的拼图玩家,根据这些音素的排列组合,去匹配它词汇库里的单词。

“这个声音模式是 ‘sh – ou – ji’,哦!匹配上了,是‘手机’这个词!”

第四步:用“常识”来纠错——它懂上下文!

这才是最神奇的一步!如果会议上有人说:“我们接下来要‘做会’。”

你一听就知道,这肯定是“开会”的口误。AI怎么知道呢?

这就用到了语言模型(就是类似ChatGPT用的技术)。这个模型就像一个饱读诗书的“文法大师”,它通过学习海量的互联网文本,学会了人类语言的规律和上下文逻辑。

当声学模型有点犹豫,觉得听到的像是“做会”时,语言模型会立刻跳出来说:“等等!根据这句话的前后文‘我们接下来要……’,在人类语言习惯里,接‘做会’的概率极低,接‘开会’的概率是99.9%。所以,这里应该是‘开会’!”

这就是AI能准确识别“gǔ lì”为“鼓励”而不是“骨裂”的原因——它靠上下文意思来判断。

Bonus技能:区分谁在说话——“声纹”身份证

对于多人会议,AI还有一个绝活:声纹识别

每个人的声音,因为喉咙、鼻腔、口腔的形状不同,都有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就像指纹一样,称为“声纹”。

AI通过分析每个人声音的音调、音色、共振频率等特征,为每个发言者建立一个独特的“声音身份证”。当不同的声音出现时,它就能快速进行匹配:“这个声音是张三的,那个是李四的”,从而在文字稿中准确地标注出说话人。

所以,整个过程的流水线是这样的:

原始音频数字采样声学模型过滤杂音、识别音素语言模型结合上下文,将音素拼成正确句子声纹识别区分说话人生成最终文字稿

你看,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听写”,而是一个融合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高科技过程。它之所以能如此准确,不是因为它有“顺风耳”,而是因为它拥有一个由海量数据训练出的、懂得我们语言习惯的“超级大脑”。

下次当你看到那份精准的会议纪要时,你就会知道,在短短几分钟里,这位看不见的AI助手,已经完成了一场多么复杂而精彩的“声音解码交响乐”。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s5EJOmyLp7By9-y1p64eFe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