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宣布切断对中国东莞封装测试工厂的芯片供应时,这场看似寻常的商业纠纷,实则撕开了地缘政治裹挟全球产业链的一道醒目裂口。
目前安世中国表示已构建起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体系,足以稳定、持续地覆盖广大客户直至年底,甚至能支撑更长期限的订单交付需求,为供应链短期安全筑牢“缓冲垫”。
为从根本上保障供应的长期性与韧性,安世中国已迅速启动多套备用方案,正紧锣密鼓推进新晶圆产能的验证工作。我们对在短期内完成验证流程,确保自明年起实现产能无缝衔接、全面满足所有客户需求,抱有十足信心。
虽试图缓解市场焦虑,却难掩全球半导体产业秩序被强行扭曲的荒诞——一家早已被中资全资收购的企业,竟在母国政府干预下,对自家产业链下游工厂挥起“断供刀”,这不仅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背弃,更给本就脆弱的全球供应链蒙上了一层厚重阴影。
回溯风波根源,控制权争夺的脉络清晰得令人心惊。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斥资37亿欧元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写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史上最大规模海外并购的篇章。在中资的精细化运营下,这家曾位居全球第11位的半导体企业强势崛起,2023年已跃升至全球第三,成为汽车半导体与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关键力量。
然而,随着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层层加码,荷兰政府以“防范技术转移”为由粗暴介入:不仅强行托管闻泰科技持有的99%股权,更罢免所有中国籍高管,将一家中资企业重新拽回本土政府的管控框架。如今的“断供”,不过是这场政治干预的延续——所谓“付款违约”的借口经不起推敲,真实情况是荷兰安世尚欠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颠倒黑白的指控背后,是地缘政治凌驾于商业逻辑之上的赤裸现实。
从产业影响维度看,荷兰安世的举动堪称“双输”的短视闹剧。对中国而言,东莞工厂作为安世半导体全球核心的封装测试基地,承担着将芯片半成品转化为终端可用产品的关键环节。
尽管短期库存能缓冲冲击,但长期断供若持续,虽可能对中国汽车、消费电子等下游产业造成阶段性影响,却更会倒逼中国加速功率半导体的自主替代进程。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碳化硅、氮化镓等功率器件领域已突破多项技术瓶颈,2024年本土功率半导体企业市场份额已提升至35%,荷兰的断供恰似一剂“催化剂”,为中国产业链自主化按下“快进键”。
对荷兰乃至全球产业链而言,这场风波的破坏力更为深远。荷兰凭借ASML光刻机、安世半导体等企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咽喉”位置,其核心竞争力本建立在“技术领先+市场信任”的双重基石上。
如今政府强行干预企业运营,以政治理由打破商业合作的稳定性,无疑会让全球企业对荷兰的营商环境打上“问号”——当一家企业的正常经营随时可能因地缘政治“踩刹车”,谁还敢放心与荷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这种“不可信”的标签,比任何技术壁垒都更能削弱荷兰的产业优势,最终侵蚀其数十年积累的产业话语权。
更值得警惕的是,安世断供并非孤例,而是全球产业链“阵营化”的一个典型缩影。近年来,部分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幌子,推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产业“脱钩断链”,试图构建排他性的技术联盟。
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是数十年市场选择的结果:芯片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每个环节都需要全球协作——荷兰的硅片、日本的光刻胶、中国的封装测试,缺一不可。强行割裂这种深度协作,不仅会推高全球产业成本,更会延缓技术创新的步伐,最终损害所有国家的利益,酿成“多输”的局面。
契约精神与市场规则,是全球经贸秩序的“压舱石”。荷兰安世的断供行为,看似是一次企业决策,实则是对这一基石的严重破坏。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国家能凭借“单边主义”独善其身,唯有坚持开放合作、尊重市场规律,才能让全球产业链保持韧性与活力。这场风波也再次提醒中国企业:必须加快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唯有掌握核心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掌握主动权,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全球产业链的修复与重建,需要各国摒弃“零和思维”,回归理性与合作。毕竟,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唯有携手共赢,才能应对共同的挑战,推动全球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所有理性参与者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