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计算机X线体层成像
第五节 CT图像处理
一、CT定位及显示功能处理
(一)定位片
定位片类似于传统的X线照片,常在人体正面(PAT)和侧面(LAT)定位。
定位扫描:X线管和检测器相对静止,使被检体随扫描床均匀移动并曝光,进行多幅(每幅厚度2mm)单方向扫描,再将这些线条数据合成全貌定位片。
(二)显示功能处理
1. 窗口技术:将某局部范围内的CT值分布用对应的16灰阶显示。即把被观测组织的CT值范围定为放大的灰度范围,放大灰度范围的上限增强为全白,下限压缩为全黑,灰阶间的差别变小,人眼能分辨出这一微细差别。
窗宽(window width,WW):放大的灰度范围上下限之差。
窗宽=CTmax- CTmin
窗位(window level,WL):放大的灰度范围的平均值(灰度中心值)。
窄WW,显示的CT值范围小,每级灰阶代表的CT值跨度小,有利于对低密度组织(如脑组织)的显示;
宽WW,显示的CT值范围小,每级灰阶代表的CT值跨度大,适用于密度差别大的组织或结构(肺、骨质等)的显示。
2.CT测量技术:设定某一区域作为兴趣区,对此区域可进行图像放大、CT值分析、距离测量,面积或体积计算等。
二、图像后处理
1.二维多层面重建术(MPR):在横断面上任意划线,然后沿该线将横断层面重组,获得该划线平面的二维重建图像,包括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角度斜面图像。
曲面重组技术:CMPR 在容积数据的基础上,沿感兴趣器官划一条曲线,计算指定曲面的所有像素的CT值,并以二维的图像形式显示出来。
(二)最大密度及最小密度投影
最大密度投影(MIP):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与视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组处理;常用于相对高密度的组织结构。
最小密度投影(MinIP):在某一平面方向上对所选取的三维组织层块中的最小密度进行投影;主要用于气道的显示。
(三)表面阴影显示(SSD)
预先确定ROI内组织结构的最高和最低CT阈值,然后标定ROI内的组织结构,经计算机重建图像。
(四)容积再现(VR)
利用全部体素的CT值,通过功能转换软件,进行表面遮盖技术并与旋转相结合,加上假彩色编码与不同程度的透明化技术,使表面与深部结构同时立体的显示。
(五)仿真内镜(VE)
将螺旋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
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容积数据与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如管腔导航技术或漫游技术可模拟内镜检查过程,从一端向另一端显示管腔的情况;再加以伪彩色,获得类似内镜观察的效果。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链接】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模拟X线成像】
【第三章计算机X线成像(CR)】
【第四章数字X线成像(DR)】
【第五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第六章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强哥求关注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的公众号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