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 | 分享者
著名经济学家 | TA是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 |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所以,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会让现行教育制度下培养出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知识越多
未必创造力越强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但这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会相应减少。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既有的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的挑战会因“出错”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好奇心和想象力。
因此,并不是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功利主义
扼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当今社会短期功利主义盛行,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演讲指出,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够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而对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现实中,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对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
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地创新,更不容易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创新人才教育
将发生深刻变化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对此,我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有更高的价值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这就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但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会有较大改变。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改革的不易,传统观念、市场压力和社会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人才教育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策划:赵艳国
来源:现代教育报
编辑:现教姐
热心教育的人都在点这里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