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分手机APP未经用户同意监听用户信息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部分软件官方也及时发表声明称自己没有监听用户的能力,也不会发送申请监听用户的权限。但这都是官方给出的回答,具体实际情况作为广大普通网民也只能默默接受,因为自己没有改变或者反驳的权利。其实像此类问题一直层出不穷,不止是国内APP,国外软件也同样如此,很多国外巨头都被爆料过监听、收集用户信息丑闻。国外巨头说出来你可能都很熟悉,比如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等等知名巨头都被爆料过监听用户数据,未经用户同意收集用户信息等丑闻。
在苹果监听事件当中,苹果Siri被指出审核监听1%用户的对话,这也就意味着你的隐私生活可以在某个时间正在被偷听,而且是在你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可能是你打电话、在上厕所、在聊天、在看电视、在打游戏……,就像在你身上了录音器一样,无时无刻的录着你的隐私声音,只要掌控者点击一下声音播放键,可能你的性生活就被监听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正存在的隐藏危险。虽然苹果后面给出的理由是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改善用户的体验,WTF???你这是在哪里学来的"明式理论"?虽然我们知道手机用户信息是可以更好的改善用户体验,但是这就是你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时候监听用户的理由?你要收集我可以给你对着手机讲一天的故事,但是你没有权利随意监听我的个人隐私!!
是的,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移动网络用户体量也快速增长,目前国内已达14亿。为了更加方便大众生活,现在各式各样的APP也不断涌现,一方面一些优秀APP的出现确实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得到了广大网民的一致认可。但是在这个用户至上的时代,谁先抓住了用户的心谁就可能掌握住发展的先机,赢在前面。所以,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巨大的利益,让很多企业愿意去冒险,去违反法律,因为相对于这个利益,被发现的处罚简直是九牛一毛。
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又觉得他们监听过去的数据仅仅就是拿来为改善用户体验所用。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具体的用途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我知道我们的这些数据还可以用来获取精准的用户画像,投放精准广告,从而实现精准引流,以此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回报。
我相信很多网友都应该发现了,当我们在手机聊天或者搜索当中聊得或搜索到某件商品后,一些APP当中就会很快的为你推荐该件商品。还有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当你只是在生活中跟朋友谈起过某件商品,从未在手机上输入商品名字,但是当你打开某个软件时却出现了推荐!那么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呢?它怎么就会知道为我们推荐这件产品呢?难不成它是我们肚子里面的寄生虫?
很好奇它们是怎么“窃取”到你的数据的吧。其实现在很多软件是不会发送通知通知你获取权限的,而是“偷偷的”将这些能窃取你隐私的功能放到了手机APP里面的隐私和使用协议当中,当下我相信也很少有人再去阅读使用协议了吧,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直接跳过,也正是利用用户这一个心理所以越来越多的用户被各种APP所掌控。你手机上的使用记录正在一步步被商家所窃取,且用途不详!
2015-2017年被工信部公布的有问题软件总数就高达466个,随着网络的发展,你能想到现在有多少这样的软件正在瓜分这我们的个人隐私吗?并且,这都只是工信部所检测过发现的问题软件,那么没有检查过的又有多少呢?
很多软件正在获取过多的使用权限。
网上有名记者曾经曝光过多款手机手电筒手机APP获取过多授权问题。明明手电筒APP只需要申请控制手机跟手电筒相关的功能就可以了,但是这些手电筒APP都请求获取我们手机上的拨打电话、读取个人手机通讯录、个人位置信息等根本用不着的、不相关的权限。请大家想一想,这么多不相关的权限请求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APP获取过多的访问权限,到底是为了方便客户,还是方便“窃取”呢?
2018年我们国家正式实施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其中我觉得大家应该要知道的是,法律规定商家在收集用户信息时一定要考虑收集信息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说如果商家收集我们不必要的信息,即使是经过我们用户的同意,他们的这个收集行为也是违法的。
那什么样的APP才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我只能告诉大家在下载APP的时候尽量在正规渠道下载,比如安卓市场、应用宝等。还有我们在网上填写资料时应该谨慎填写,并且严格审查APP发送的访问权限请求,及时关闭不必要的使用授权。还有就是要注意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随意连接公共WiFi,转账和支付最好使用手机流量。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里吧,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如若同意点个赞哦。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欢迎留言分享……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