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需要机器人?
21世纪初,中国的工业制造还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生产车间内人员密集,大型机器设备与人“共舞”,工人在投入日常繁重的劳动之余,还要时时保持警惕,以防被机器所伤;到了夏天,酷热使车间内的环境更加恶劣,而为了做好安全防护,焊装车间的工人需要全副武装,终日汗如雨下。这样的景象,给了当时的许礼进极大的冲击。
2002年,许礼进去德国学习,当他进入德国的汽车生产车间时,他惊呆了,映入他眼帘的是清一色的机器人流水线,与国内的生产车间有着天壤之别。
“国内外这么一对比,智能化装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引进智能化装备,就可以不需要这么多工人,不需要工人在生产线上做这些脏、苦、累、差的活了。”许礼进说。埃夫特“‘智’造智能化装备,解放人类生产力”的企业使命也由此产生。
可以说,人类解锁科技机器人,也是在解放人类自己。
机器人可以做哪些工作?
从早期的扫地机器人到几年前的建筑机器人再到近两年的写作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场景正在逐渐扩大。它们不再局限于一些常规的工作,连写作这样的脑力活动也能够攻克。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机器人更是承担了消毒、送餐、测温等工作,不仅缓解了前线医护人员的压力,还大大降低了病毒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些使用场景的开拓一次次刷新着人类的认知,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机器人必要性的思考:既然机器人能做许多人类做不了的工作,还能把那些人类做得了的工作做得更好,那机器人是不是可以取代人呢?
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
以医疗机器人为例,它们能够存储、对比、搜索大量的病例,还能检测药品名称和质量,这些都是寻常医护难以企及的;但医生从业多年累积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也是机器人无法代替的。虽然现在已有部分应用于临床的手术机器人,发挥着机器人高精确度、高抗压能力的优势,但它们无法单独完成手术,仍然需要医生的指导和协助。
再比如建筑机器人,它们能够代替建筑工人完成许多繁重、高危的工作,但在涉及到房屋规划、装修设计等的问题上,它们往往力有不逮。写作机器人固然能写出精彩绝伦的文章,其所用到的素材仍然离不开人类的整理和导入。机器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完成从1到100的过程,但它们尚不具备从0推进到1的能力。
因此,就目前来看,机器人还不能代替人,它们只能代替一些人类所不擅长的工作,或者是把人类从一些简单、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机器人产业前景如何?
2020年以来,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受到空前的重视。在时势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多种智能技术频发利好。
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20多万座的5G基站建设,5G网络初步覆盖各大城市和乡镇;5G设备与套餐也已经陆续推出,加快着5G下沉的步伐。在各方的推动下,机器人与5G的融合可谓恰逢其时。疫情期间,导诊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都已经支持5G,而工业互联网的逐渐完善,又给了机器人领域的企业从硬到软的变革方向。
此外,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预测,社会生活各领域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将只增不减,这无疑是机器人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佳时机。革命已来,这个进程正在加速。
结语
让我们改变“试图通过对果施加影响来改变果”的习惯,专注和耕耘因。
(文/寂静之声)
【排行“i系列标准”统一详细说明】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