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在六周年之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踩下赴港上市的油门,有望卡位“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同时嘀嗒出行还有海通国际、野村国际为本次IPO的作为联席保荐人,也为嘀嗒出行的赴港上市上了双保险。随着嘀嗒出行招股书的公开,嘀嗒出行背后的股东阵容、经营面貌也揭开神秘面纱。
嘀嗒出行凭借“轻资产模式”实现了业绩的猛增,提前结束了共享出行的“烧钱时代”,推动共享出行向更加理性地方向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平台的安全性、乘车体验和服务,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业绩取得了高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0年H1,嘀嗒出行实现总营收约3.1亿元,同比增长66.2%;经调整净利约为1.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扭亏。在今年疫情期间,线下业态无异于面临一场极限压力测试,可想而知出行行业无疑也是重灾区之一。然而行业重负之下,嘀嗒何以逆流而上?
首先,疫情期间,嘀嗒出行在包装人们安全出行的出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同时为出租车司机和车主提供免费的消毒站,成为人们疫情期间出行的放心之选。其次,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企业比较多,公交地铁虽然限流,但是出行人群依然比较多,为了安全,大多数人们愿意选择人流量较小、价格合理的顺风车,在保障安全出行的同时,又不增加出行成本。
据嘀嗒出行官方数据显示,嘀嗒顺风车业务的服务费率共计经历了四次变革,分别是一开始的3.7%、4.1%、6.3%到现在的8.3%。这主要是因为嘀嗒出行收取的顺风车信息服务费会根据当地城市的经济状况和战略因素等进行调整,这样机动式的的收费标准更有利于顺风车行业发展,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虽然嘀嗒出行的服务费率是乘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就目前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嘀嗒出行低于其他平台的30%,实属业界良心。事实证明嘀嗒出行这样机动式的收费标准不仅更有利于顺风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嘀嗒出行作为纯信息服务供应商,并无自有或租赁车队,也不承担任何拥有车费用。顺风车业务则通过向司机收取服务费获益,顺风车车主以自我出行需求为前提,并以出行成本费用分摊为导向,不以营利为目的,非经济动机在车主参与顺风出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传统网约车平台烧钱买量的逻辑不同,顺风车一般无须对司机以及用户进行大量补贴。因此变动成本较低,属于“轻运营模式”,更容易盈利的同时还能实现规模效应,行程自己的闭环生态系统。
归根结底,嘀嗒之所以能在逆势中继续实现盈利,有赖于其商业模式的独特优势。这不仅反映在顺风车业务上,也同样体现在出租车业务上。对于已实现造血能力的嘀嗒来说,如何扩大规模显然是未来发力重点。但市场担忧的是,嘀嗒的轻资产模式以及创立之初明确的盘活存量供给资源的策略,可能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嘀嗒所坚持的“轻”路线及存量优化策略,在未来的出行故事中,可能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