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物流行业,正在从肩扛手提的劳动力驱动时代,进入科技驱动的新物流时代。尤其是在当前集中度较高的快递领域,信息化、智能化甚至无人化等科技应用,正在成为企业标配。
技术驱动,对物流企业而言,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此前,中通快递集团董事长赖梅松曾公开表示,科技创新是中通未来必走之路,中通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上不封顶。
那么,对于快递行业中最晚进入的中通快递而言,从“追赶者”到成为行业“领跑者”,中通科技在背后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日均1亿票的技术场景
从业务规模增速的角度来看,中通近几年描绘出了一条漂亮且有想象力的增长曲线。今年疫情这一大背景下,其业务量在一季度后迅速回升。根据中通三季报数据显示,其第三季度快递业务量达46.23亿件,较2019年同比增长51.2%。
日均 5000 万票的业务规模已然成为常态,然而,这并不是其短期目标。
今年半年报发布之际,中通就强调,获取市场份额是公司战略的重中之重,并为此调低了调整后的全年净利润预期,为48亿元至52亿元;调高了全年业务量指标为162亿至170亿件,增长33.7%至40.3%。
而从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来看,中通快递的市值一度超过2000 亿元,与同行逐渐拉开差距。
业内人士分析,中通的领先地位,其背后一大核心因素是成本管控能力。到目前为止,中通是整个快递行业中单票成本最低的企业。
中通科技与信息中心高级产品总监陈屹坦言:“今天,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只为降低1 分钱,甚至是几厘钱。”
中通科技与信息中心高级产品总监 陈屹
实际上,在物流企业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技术主要围绕降本、增效、提质、用户体验等关键词做文章。过去,行业自动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更多依赖经验做事;因此管理团队很重要,有经验的管理者知道怎么做能够提效降本、提高服务质量。
“但是近几年,运营管理团队的决策开始从经验驱动转向数字驱动。运营管理团队意识到,没有技术给他们提供数据报表,他们很难靠个人经验做出正确的决策。”陈屹说道。
尤其是在今年“双十一”期间,以中通、韵达、圆通为代表的头部快递企业,单日业务量纷纷达到1 亿件的规模。这种情况下,运营决策上的微小差异,都会在巨大的规模中被放大。
这一超大规模基数下,降本空间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可以随便降一毛钱或者几分钱,降几厘钱都是一个很大的优化空间。而这也意味着,物流企业很难靠人为的因素做决策,只能靠数据驱动运营与决策。
当然,降本只是众多运营决策中的一方面。在保证产能能够满足企业做好服务的同时,科技也在驱动企业优化资源,比如专业中心建设、路由规划、末端配送等。另外,科技也在驱动末端的诸如驿站、快递柜等新场景的发展。既要做到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要能让快递员更高效地完成更多的配送任务。
“业信融合”
从中通的生态构建历程来看,其技术驱动下形成的成本管控能力,为其成功跨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这一点,在快运领域体现得尤其明显。从2016 年下半年跨界挤入快运领域以来,短短 4 年时间,中通快运货量规模已经在双十一期间达到 3.1 万吨。从规模来看,中通快运基本上已挤入第一梯队,成为快运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此前,中通快运董事、副总裁任玉兵在今年的“2020(第九届)运联峰会”上总结中通快运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时,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业信融合”。
其解释到,在技术方面,中通将IT 部门与所有的业务拆分成小组,使得业务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充分融入场景,一定程度上缩减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通过这种方式,中通将数据价值进一步升级完善,将成本细化到单线路成本、货物单位成本等,使得今天的成本明天就能看到。
陈屹则进一步解释了中通科技如何驱动中通业务的高增长。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史,陈屹用“乙方”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中通科技。
“中通科技在中通内部相当于一个乙方服务好甲方的角色。我们更多的是用运营团队做牵引,他们提需求,让IT团队跟着运营团队跑。我们的目标是不拖业务后腿。”陈屹说道,“各个职能部门与IT 以产品线为中心做解决方案,中通目前有一百多个产品线。”
可以看到,中通已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技术的理解。在陈屹看来,物流企业需要的不是玄学化的科技创新,而是要回归实用主义;同时,从技术与运营的融合上,形成一套快速反应的组织管理模式。
这种基于技术驱动的组织、管理、运营能力,正在成为其不断破圈的核心支撑。
此前,在中通港股上市现场,赖梅松也曾并明确提出:“5年以后,中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一流的综合物流服务商”。目前来看,中通正在形成包括中通快递、中通快运、中通云仓、中通商业、中通国际、星航联盟、中通科技、中通金融、中快传媒、中通冷链等在内的集团生态圈。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