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编辑团队
编辑 / Yiling Pan
“canU 参聿” 平台的创办起源于 2019 年上海时装周期间我参与的有料展览。它是一个面向更多维度、不同业务领域的一个平台,从人、事、物三个矩阵去体现不同方式、方法和原则的可持续时尚内容。
一方面是因为创意和美学更具包容性,即我们所倡导的 “万物生美”;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加上我们团队大部分人来自传统媒体,给予了我们在这两个维度上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
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对品牌或者设计师来说,更多人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达成完整的可持续目标,必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有时候品牌或者设计师会为了顾及材质,而在外观形态上作出妥协。
但有一个乐观之处是,我看到技术研发不断进化,以及政策与指导标准的推进,让大家在可持续产品的打造上正趋于完善,这个 “丑” 的缺陷也正在得到改善。
品牌在材质上升级后,还需要在供应链、出品、物流系统、零售端等都有所跟进,整个成本随之增高,势必会反应在价格上。
但我观察到,供应链端已经有不少公司有了相当好的研发。他们的技术相对成熟,但价格维持在比市场价格还要低很多的情况。但是因为大家没有做到非常充分的信息对等,没有把隔阂打通,没有真正地把这些更好的资源广泛利用起来,所以大家的取材和资源还相对比较孤立。也正因如此,品牌不得不去选择更高成本的渠道,最终抬升了整体的价格,导致消费者无法触及。
消费者是不会管你所谓的可持续原则的,还是需要产业先来买单,然后(品牌)自行买单,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产品是他们喜欢和能够接纳的产品。
我觉得这是一个共同价值观建设的过程,品牌要冲在前面做一个引导作用。在整个社会、产业讨论这个议题的时候,品牌要有引领性,站在前面,做出一定的投入和牺牲,做出成果 —— 用产品去输出,而不只是用理念或 marketing slogan 来输出。
从消费者角度看,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鼓励给予他们信息和灵感。他们也需要共情,需要来自(其他角色)的充分认同。只有消费者看到产品,才知道它背后应有的价值。而作为中间机构, 更应该越来越多地去践行,使这些对立面慢慢消退,让大家的认知慢慢走向同一个层面。
从消费者角度看,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鼓励给予他们信息和灵感。他们也需要共情,需要来自(其他角色)的充分认同。只有消费者看到产品,才知道它背后应有的价值。而作为中间机构, 更应该越来越多地去践行,使这些对立面慢慢消退,让大家的认知慢慢走向同一个层面。
先说可触碰,我们在 “情感衣旧” 这个特殊项目中,号召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拿出自己的旧物做展示。我们其实是在号召消费者去思考如何去看待旧事物。
此次展览还呈现了一些特殊面料,比如经常在媒体报道中所听闻的海藻、菌类等生物基础并可自然降解的面料科技,以及各科技领域赋能可穿戴行为、意识形态探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交互关系,以丰富多元的可穿戴形式来探寻未来。
目前来说,我们的展览就是止步在展览,让大家受启发,产生互动,去认识可持续时尚,还没有走向消费、零售终端,但未来我们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我们很快将会巡游到艺博会、设计展,以及商业终端等等不同属性的场景中,同样也会启动与众多国内外品牌的联动,以及与艺术家、研发者等等协同共进,在不久的未来甚至以商品形式去激活 “可消费” 的目标。我们也想和国际与国内的商业品牌联动,展出他们的可持续产品。如果在终端的话,我们就有势能可以达成「可消费」的原则,但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考究去实现。
对,但我们不想把展览变成一个二手交易市场。我们想用展览的形式赋予它高度,更像是一种典藏。我们为什么不想要这变成一个二手交易市场,是因为它除了名人和朋友的典藏,还有品牌的参与。比如 Dries Van Noten、Lanvin 和 Chalayan 这些品牌是非常珍视自己品牌的历史和发展路径。而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可以让人们重新看到品牌曾经的闪光时刻。
整个业态还很不整齐,但大家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各自出发了。所以我认为,按照中国速度,我们的产业力量和整个产业链的消化能力,我们一定会在比大家期许更快的阶段时间内去完成目标。
关 注 我 们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