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通道答辩已经过去一年,又到了答辩季。最近参加了公司的产品通道答辩,经历一番波折后还算顺利地收尾了,把自己踩过的一些坑分享给大家。
我在写答辩PPT时犯了一个错误,就是通过各种角度说明项目的重要性,简直到了敲锣打鼓的地步。
但是项目重要,你作为产品经理就一定重要么?你是不是只是在跟着领导的指令、市场的潮流跑呢?所以有时候项目背景介绍得越多,越对产品经理不利,会显得产品经理没有思考。之所以产品成功了,是因为项目重要,各方面都很重视,和产品经理关系不大!
所以好的方式应该是弱项目背景,多突出自己的思考。(因为这个错误,导致我在答辩前24小时,PPT全部被推倒重写。说实话,当时都想哭😭了。)
这次答辩,我在战术上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PPT思路找一位导师评审后,就开始细化了很多内容。因为各种原因,包括外界的和自己的,最后到了答辩前一天,才找总监、专家来进行预答辩。
结果是被批得很惨,几乎是要全部重做,因为在思路上就走偏了,导致整个展示过于技术化、过于突出项目而非产品思路,会让评委们听不懂。
如果我能更早进行PPT思路的预评审,也就不至于用24h进行紧急补救了。个人建议,至少提前一周进行预评审。
作为产品经理,要分清楚哪些是领导要求,哪些是用户需求。如果把领导要求硬说成是用户需求,有时候会很可笑,容易被评委挑战。
我在本次答辩第一版PPT中犯了这个错误,写下的一个章节归结下来,其实整个产品逻辑是从公司政策出发的,而不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这样的案例对于展示产品经理思考力毫无用处。
——————————
经历了答辩前24小时后PPT被全部推翻后,我痛定思痛,开始重新梳理思路。因为时间紧张,我定下了时间表:
(1)1h:写思维导图,并试着讲一遍;
(2)2h: 写word文档细化导图,并试着讲一遍;
(3)1h:写PPT大纲,并做好思路的备注;
(4)4h: 充实PPT内容,主要包括观点细化、化流程图、补充数据;
(5)2h:一边试讲一边微调。
(6)加油加油,机会只垂青那些永不放弃的人!
最后终于赶在答辩之前完成了新的一版PPT。相比第一版简化了大量的背景介绍等内容,突出自己对产品的思考和方法论沉淀。
在答辩时,评委问了以下问题。
答:
我负责的工具主要是通过工具检查出代码中的Bug。在2016年~2018年,主要是支撑公司内部各大产品。在2019年以来,也开始对外推出了企业版,目前已经覆盖了xx银行、xx游戏、xx航空等十余家各行业头部企业。
在做企业版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各模块解耦,剥离腾讯独有的一些特性;
后期开始在产品设计考虑对外ToB时功能通用性。
答:主要是还是借助于刚刚在PPT展示时提到的产品分层设计。我在设计时将产品从下到上分为工具层、平台层、场景层共3层。
首先是工具层。特点是工具与工具之类相互独立,输入输出和配置等一致。这一层有腾讯特色的工具,例如许多安全团队贡献的工具,也有许多行业通用的工具,例如Checkstyle、cpplint、lizard等。
其次是平台层,包含了问题跟踪、问题管理、数据报表、分析记录、工具调度等通用功能,具有行业适用性。
最后是场景层,包括邮件报告、Tapd提单、工蜂MR、EP度量等。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腾讯特色。
经过上述分层,复杂的ToB产品变得脉络清晰,在产品上去区分行业通用与腾讯特色也较为简单了。
答:整个产品发展过程中是体现了我作为产品经理价值的。
例如在项目A中,我主张通过平台化的产品设计让更多部门和开发者参与进来贡献工具。一是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工具需求,二是丰富了工具的生态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三是减轻了团队负担。这个是我作为产品经理进行设计和落地的。
例如在项目B中,我通过用户调研划分了用户角色,并确定了经济决策人角色是关键角色,痛点是提交阶段之前的团队协作,因此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品规划。而开发同学很容易将自己的角色带进去,认为自己作为使用决策人的需求才是关键需求,这样会将整个团队带偏。
从目前产品的势头来看,这两个例子充分体现了我作为产品经理的作用。
——————————
答辩的30分钟比较顺利地结束了,最后评委也认可了我作为产品策划的价值和成绩。走出会议室的那一刻,我长长舒了一口气。
最后,祝大家都答辩顺利鸭~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