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出于满足客户需求还是寻求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都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本质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复制”、“链接”、“模拟”、“反馈”等优势,通过将企业业务数字化,实现“转型升级”的目的。需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仍与历史上的大多转型实践一样,具有曲折反复的特点。企业需要明确数字化仅是帮助企业转型的有效方式之一,而非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方案。数字化转型与历史上所有转型一样,具有曲折反复的特点,因此需要回归企业的本质,从 “降本、增收、提效”等企业核心目标出发,合理预期、科学布局,思考如何选型、如何组织、如何实施。
在推动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常见以下问题——
客户对于“无形产品”的购买意愿较低,许多企业及个人使用盗版软件,不愿付费采购咨询服务。国内IT厂商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企业如果只看重产品功能忽视定制化咨询的作用,可能导致高成本技术投入的数字化转型效果达不到预期。
ERP等软件在商业模型构建和平台集成方面较“云、大、物、智、移”等,技术更为传统但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广泛及性能稳定,忽视对这些软件的投入和更新而被时髦的软件产品或IT厂商的大力宣传搞到“眼花缭乱”,是不明智的。
企业在购置软硬件时缺乏科学调研、追求数字化广告效应,受委托代理矛盾影响。据统计,企业级软件有超过60%的功能只凭一时直觉“可能会用到”“有总比没有好”——导致项目实施周期长、成本高,实际应用中复杂度高、出错率高,影响数字化转型效果。
作为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执行者,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部门有较高期待——为信息化部门带来了更多的负载和更大的压力。而非数字化原生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历来在战略布局中“人微言轻”,在日常工作中其资源需求和协同需求得不到重视,在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往往被压缩资金预算和人员编制。
管理者和员工对于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员工从实操角度出发,认为提升软硬件性能即“方便”是最佳方式;而管理层更偏向战略决策、客户商谈,强调KPI,管理层偏爱的数字化工具可能给基层员工带来“麻烦”,导致员工减少甚至弃用这些工具。
近年来,数字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出将数字化转型视为最终目的的错觉。尽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是以项目实施的方式开展,但数字化转型本身却不能被视作项目,而应该被当做持续的迭代升级及企业发展战略对待,评价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不能仅关注于短期的资本投入与产出,而是要从企业的生存能力、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综合评价。
因为各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同步且各企业都需要时间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将尚未经过实践充分“打磨”的数字化产品及流程投入使用——造成即使启用了更加“先进”的业务流程、商业理念和交流模式,却令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不适应。建议适当“放缓”某些领域的转型步伐,向传统技术及业务模式倾斜。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传统产业造成挤压,许多企业急于找到数字化转型发展途径。“数字化转型”,既有宏观政策鼓励、行业政策支持、头部企业示范,还有大量的IT厂商持续的产品与服务宣传,为建筑企业描绘美好前景图像。数字化产品功能多样,似乎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筑企业内部包括拓宽市场渠道、提升经营质量、降低项目成本、实现差异化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企业决策层押宝数字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对于数字化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其他值得关注的发展要素,反而加大了数字化转型的实施难度。而始料不及的宏观经济下行,叠加近两年的疫情影响,大部分建筑企业找不到明确的市场方向,经营面临较大风险,造成企业管理层懒于甚至惧怕尝试。
过去几年,建筑企业不断加大推数字化投入,以不同方式激励各部门进行数字化改革。然而,并非每家企业都具备数字化转型的资本、技术实力以及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的支持,只是盲从地进行数字化投资,不仅花费了大量企业资金、放缓了正常的经营增长步伐,还因为未进行充分研究规划,转型成效远低于预期,反而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损害了员工对于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信心。
企业由于陈旧的软硬件系统的拖累无法便捷有效地过度到新的IT生态中,员工对新的IT软硬件系统不适应,也会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国内IT领域开发人员的平均年龄远低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年轻化”的思维方式反映在IT产品上,造成产品使用者可能不能适应新的数字化工具。“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降低企业的工作效能,从而导致低效益。建筑企业如果选择继续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求解决这一问题,反而进一步导致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的积累,形成恶性循环,阻碍数字化转型的真正落实。
企管云电脑端:http://www.qgyun.net
企管云手机端:http://www.qgyun.net/mobil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