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重构,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定义:重构是一种对软件内部结构的改善,目的是在不改变软件的可见行为的情况下,利用设计思想、设计原则、设计模式编程规范等理论来优化代码。使其更易理解 (可读性),修改成本更低(可维护性),提升代码质量。
重构目的:1.重构是时刻保证代码质量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手段,防止代码腐化。当代码腐化到一定程度,量变引起质变,项目的维护成本已经高过重新开发一套新代码的成本。2.优秀的架构和代码是迭代出来的。
时机:持续的重构(做好重构计划,小步快跑,要保证代码仓库中的代码一直处于可运行、逻辑正确的状态.要做好与新功能,老代码的兼容工作。利用静态代码扫描,codeReview做好日常持续重构)。
在“怎么改”这件事儿上,我当时的确做了不少功课,但偏偏“要不要改”这个关键问题脱离了业务,所以成了单方面的“技术自嗨”。这种改进虽说从技术上看十分必要,但业务上优先级却没那么高。
一个需求总是要解决一个业务问题的,在遗留系统中应用假设驱动开发。
我们相信 < 某个功能 >将 < 产生某种结果 >当 < 我们看到某种可度量的信号 > 时,我们就有信心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下去。
我们相信,为 < 库存模块添加单元测试 >将 < 提升库存模块的内建质量 >当 < 我们看到库存模块新需求的 bug 数量连续三个月降低 > 时,我们就有信心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下去。
明确目标和度量指标
增量演进是指,以增量的方式,不断向明确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重构手法总结为“十六字心法”,非常形象、贴切:旧的不变,新的创建。一步切换,旧的再见。
“旧的不变”是指先不动旧方法;“新的创建”是指创建一个跟原来方法功能相同的新方法,你可以通过先复制再重构的方式,来得到这个新方法,也就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增量;“一步切换”是指,在充分测试之后,新的方法可以完全替代旧方法了,就将开关切换到新方法上;“旧的再见”则意味着删除旧方法以及相应的开关,一个演进到此也就结束了
我还相信,但是架构调整这么大的动作,怎么可能增量演进呢?”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强调的,越是大的改进,越要频繁上线去验证,不要等到最后来个“大惊喜”。
当“重”的时候能解决我们有些一知半解的问题,空杯心态对待技术。你真的懂了吗?你真的真的知道吗?你知道的越多,你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就会更多。最近看一门课关于结构化表达和思考的,大多数搞IT的可能觉得自己的结构化表达和思考都到位啦,包括我在内。其实不然,真的还有很大差距。最怕自认为自己都懂了,其实只是懂了个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