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过一段时间的Obsidian实践,笔记数量已经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比如超过1000条,是否已经开始有所察觉,笔记好像没有之前那么好找了?比如,目录层级不断深入;搜索结果噪声增加……
是的,这是每个知识管理者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和需要直面的问题:当时间线拉长,笔记数量不断增加之后,如何保持知识管理系统依然高效运行?
这时,沉不住气的朋友可能已经陆续离场;而你准备继续前行,思考解决办法。
这时,你来到了一扇大门前,在这里,让我们来开诚布公地聊聊:Obsidian管理笔记的基本逻辑。
① 目录
目录,是我们最熟悉的笔记管理方式,按笔记的物理存储,来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的优势是,与我们经常接触的文件管理相同,非常符合直觉,易于理解和操作。所以很多新近入门知识管理的朋友,通常是从创建目录树入手,来管理笔记。
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只能从一个维度展开组织笔记,如果你遇到一个笔记,既可以放入目录A,也可以放入目录B,这时无论你做出何种决定,都将对未来检索这个笔记,造成干扰,留下隐患。随着笔记数量增加,时间跨度拉长,按目录检索笔记,效率和命中率都将大幅降低。
所以,目录方式常被用于具有清晰边界的场景,如组织项目、存放资源等。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值得注意的是,Obsidian的搜索功能支持指定目录。这样做可以有效缩小检索范围。所以在构建目录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地带着检索目标去构建。
指定搜索目录
比如,我希望可以聚焦于【知识】搜索,排除【项目信息】的干扰,那么就可以分别规划【项目】目录和【知识】目录;或者,我想聚焦于【读书笔记】搜索,那么就为【读书笔记】规划一个单独目录。
按场景划分目录
② 邻近
邻近,是指笔记存储时位置关系,本身可以包含一些相关性信息。
你是否注意到,Obsidian在存储笔记的时候,默认是按标题首字的顺序进行排序。显然,如果不对标题做任何处理,笔记的邻近关系基本是随机的。
所以,如果需要体现笔记之间的邻近关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为目录和笔记添加序号。
比如,在根目录添加序号;或者在读书笔记前添加时间戳,保证笔记顺序与原书展开的顺序相同。
按序号(时间戳)排序
③ 反向链接
反向链接,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它可以在2个笔记之间,建立纯粹和清晰的强链接关系,模拟人类大脑对于信息的存储方式,形成网状结构,实现类似于联想的功能。
不仅如此,通过笔记间的联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事务之间的潜在联系,实现创新。
由反向链接形成的【关系图谱】
④ 标签
标签,是一种灵活的辅助检索的方式。
如果你误以为标签就是单纯的#关键字,那就未免too young too simple了——内心OS:这个梗是不是有点儿暴露年纪?——我也是在顿悟了【标签树】的逻辑之后,便再也离不开它。
使用标签可以形成类似于【目录树】一样的【标签树】,不同的是,标签树可以突破物理存储的壁垒,按照不同的逻辑灵活构建。
各种维度构造的标签树
一个笔记也可以添加多个标签树,便于后续从不同维度进行检索。比如,按内容添加;按项目添加;按分类添加等。
在笔记种添加标签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标签应该清晰定义,符合长期规划,避免增加额外的记忆负担。
⑤ MOC
MOC(Map of Content)是一种特殊的笔记,通过反向链接,将离散的笔记,按照一定逻辑组织在一起。
用MOC方式记录的读书笔记,汇总了整本书的内容架构
⑥ 书签
书签的逻辑和MOC差不多,也是对离散笔记的重新组织,不过是通过类似于添加【快捷链接】的方式实现。
在组织笔记的时候,可以对笔记标题进行重命名,以便匹配任意上下文环境,融为一体。
书签与指向的笔记名称不同
介绍完全部6个Obsidian管理笔记的基本逻辑,是否让你对管理笔记有了进一步理解?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掌握全部6个基本逻辑,才能进行知识管理。事实上,同样的管理目标,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管理逻辑来实现。
所以,你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熟练加以运用;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要怕,再试试别方式的嘛,多大点儿事儿啊,总能解决的。
今天分享的就是这些内容。相信当你开始有意识地在实践知识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基本逻辑组织笔记,一定可以突破瓶颈,在知识管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一生的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