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原文:【可观测系列】国产化替代实践:嘉为蓝鲸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对比IBM Tivoli
在数字化转型与国产化替代的双重驱动下,传统IT监控工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IBM Tivoli为代表的国外监控产品,因厂商支持力度减弱、本土化服务退化及技术架构陈旧等问题,已难以满足企业对国产化、自主可控和云原生环境的迫切需求。
随着Tivoli核心产品(如ITM/ITCAM、Netcool系列)陆续停服,存量用户亟需寻找既能覆盖全栈观测场景,又具备深度国产化适配能力的替代方案。嘉为蓝鲸全栈智能观测中心·鲸眼(以下简称“全栈智能观测中心”)作为腾讯大规模IT生产环境锤炼出的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凭借一体化融合设计、开箱即用的信创生态支持、云原生监控能力以及本土化服务优势,正成为企业替代Tivoli的高性价比选择。
本文将通过现状分析、场景覆盖、国产化适配等维度,解析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如何破解传统监控工具困局,助力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运维体系。
以下将通过具体场景对比,进一步阐述全栈智能观测中心的核心价值与落地实践。
IBM Tivoli 的监控和事件管理通常由多个子产品组合而成,例如 ITM (IBM Tivoli Monitoring) 主要负责基础架构监控,ITCAM (IBM Tivoli Composite Application Manager) 侧重于应用性能和更深层次的组件监控,而 Omnibus (Netcool/OMNIbus) 则专注于强大的事件管理和关联分析。这种组合方式功能强大,但也可能带来较高的复杂度和维护成本。
全栈智能观测中心旨在提供一个更现代化、更统一、更能开箱即用的全栈可观测平台,在大部分的监控场景中,全栈智能观测中心一个产品就能实现Tivoli三个子产品的效用:
全栈智能观测中心提供开箱即用的监控能力,覆盖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组件,支持通过插件化方式对接各类信创环境。相较于ITM的基础资源监控和ITCAM的组件级监控,全栈智能观测中心通过统一数据模型实现指标、日志、追踪、告警数据的融合采集,显著降低了多系统集成的复杂度。平台提供SDK、标准协议和自定义插件三种接入方式,满足企业级全栈观测需求。
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同样和Tivoli一样具备虚拟化监控能力,支持OpenStack、VMware ESX 等虚拟化平台的监控数据接入的同时,还支持对云环境进行一体化纳管,支持插件化的方式对公有云和私有云平台进行扩展监控。
除了虚拟化监控,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在容器化这一现代化关键技术领域也具备明显优势。对于正在采用或计划采用容器技术 (如 Docker, Kubernetes) 的企业,相较于Tivoli对传统架构的强依赖,全栈智能观测中心支持接入原生Kubernetes的容器监控能力,提供从基础设施到PaaS层的完整监控链路,有效支撑企业云原生转型。
在硬件设备监控领域,Tivoli更多的是通过SNMP协议实现网络设备性能和可用性的监控,对于其他的物理机设备和存储设备,缺少直接有效的监控方式。而全栈智能观测中心的硬件监控支持多种带外协议的对接以及多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基于SNMP、IPMI、SMI-S、Trap和Syslog协议的指标采集及日志采集,实现硬件设备的指标、日志、告警的统一监控。
Tivoli体系中的ITCAM虽然提供APM能力,但常局限于对特定应用的监控,如SAP和其他企业资源规划(ERP)应用程序。与其他APM工具相比,ITCAM的集成能力非常有限,且安装复杂,用户界面陈旧等原因难以在国内推广。
而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则采用现代化的探针埋点服务进程的方式,自动探测分布式服务端到端调用链路,自动生成服务调用拓扑,从应用、服务、接口、调用 4个层次层层深入,监控应用的健康状态和调用性能;并支持基础资源监控进行联动和下钻分析,辅助问题根因分析,提升问题定位效率。同时还支持应用服务调用视角、应用资源关联视角、服务分析视角、接口分析视角、Trace调用链路视角多视角分析查看和追踪问题。
Tivoli将高级事件处理能力(如去重、丰富、关联)集中于 Netcool/OMNIbus,子产品ITM中只具备基本的告警列表、规则和处理能力,并且事件规则的配置需要专门的技能进行脚本化配置和维护。
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则将从告警管理、规则配置、处理、自动化转工单到抑制、屏蔽、丰富、关联分析等全流程能力内建于平台。其核心优势在于提供了可视化的告警规则配置界面,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使普通运维人员也能轻松掌握和维护,促进告警规则的持续优化和知识沉淀,从而不断提升告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截至目前,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团队已经在近十个项目中将 IBM Tivoli 替换为全栈智能观测中心产品,一个核心且常见的需求是将Tivoli系统中长期积累的事件规则迁移至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平台。然而,这项任务面临一个关键挑战:Tivoli的事件规则通常以脚本形式存在,这些脚本往往缺乏清晰的文档记录,甚至客户自身也难以完全解读其复杂的逻辑。这种不透明性直接导致在全栈智能观测中心中准确、完整地复现这些关键规则变得异常困难。
过去,这一迁移过程高度依赖具备深厚Tivoli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人工分析和解读,不仅耗时费力,实施效率也因此受到极大限制,项目周期常常被拉长。
幸运的是,随着大语言模型(LLM)技术的兴起与应用,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团队探索并实践了一套创新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可以利用大模型对Tivoli的规则脚本进行自动化分析,智能地生成一份详尽且易于理解的规则说明清单。
具体操作流程得以显著简化:实施团队现在只需将客户提供的Tivoli规则脚本文件,输入大模型进行分析,即可快速获得一份清晰、结构化的规则逻辑描述文档。基于这份文档,运维人员便可以参照具体的说明,在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友好的可视化界面中高效、准确地完成相应告警规则的配置。
全栈智能观测中心作为嘉为蓝鲸倾力打造的一款全栈可观测产品,经过持续的沉淀和迭代,目前已经实现了业务全栈系统资源监控、K8s容器监控、云平台监控、硬件设备监控、网站服务拨测、日志统一管理、应用性能观测、业务场景监控、告警闭环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可观测场景。
为了实现上述各种观测场景的落地,产品设计上结合PaaS+SaaS的理念,抽象各个场景的公共能力,融合成一套底层能力框架,并且能够和企业内的运维体系工具联动集成,支撑上层的场景扩展,以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可观测场景和管理诉求。
图中由下而上,依次是监控对象、数据集成、数据中台、能力中心、观测场景五层以及外部集成模块。
总的来说,在国产化替代与云原生转型趋势下,全栈智能观测中心凭借一体化云原生架构、全栈端到端可观测能力及信创生态支持,全面突破IBM Tivoli因架构陈旧、国产化适配不足、多产品割裂导致的运维瓶颈,助力企业通过优先替换容器监控、云平台监控及业务观测等Tivoli薄弱环节,快速实现从“被动救火”到“智能预防”的运维模式升级,为数字化转型奠定技术基石。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