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Brain Stimulation| 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抑制人类前庭信号:一项基于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Brain Stimulation| 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抑制人类前庭信号:一项基于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原创
作者头像
悦影科技
发布2025-07-10 10:30:42
发布2025-07-10 10:30:42
1580
举报
图片
图片

背景

“sGVS”通常指随机性前庭电刺激(stochastic Galvanic Vestibular Stimulation)。该方法通过在受试者双侧耳后乳突区域贴上电极,并连接刺激仪,输出低强度(一般不超过±1 mA)、频率不断变化的随机电流,从而通过皮肤作用于前庭系统。这种刺激方式不仅能影响前庭交感反射,即在直立应激状态下,前庭系统通过调节肌肉交感神经活动(MSNA)来调控交感输出,还可激发前庭系统对头部在重力场中的空间位置信息的感知功能。已有研究表明,正弦电刺激可引发受试者产生如同“船上摇晃”或“吊床摆动”般的主观晃动感,并可能在部分个体中诱发晕动症(motion sickness)。以往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sGVS期间的大脑激活模式进行探查,发现前庭感知的神经加工主要涉及岛叶皮层及其周边区域,特别是顶-岛前庭皮层(PIVC)。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干预和调控sGVS所诱发的前庭错觉及自主神经反应,以进一步探讨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对前庭系统的调控作用机制。

方法

本研究招募了 20 名无痛受试者(11 名女性和 9 名男性;年龄:19-39 岁,平均值±标准差(SD),26.6±5.4 岁;身高:152-190 cm,169.2±10.5 cm;体重:45-110 kg,68.2±15.2 kg)

在实验正式开始前,依次施加以下三种刺激条件:前庭刺激(sGVS)→ dlPFC刺激(tACS)→ sGVS与tACS的同步刺激(sGVS + tACS)。每种刺激后,均会询问受试者是否感受到晃动或恶心,以及是否能耐受刺激。

实验过程中,受试者采取仰卧位,躺在MRI扫描床上。在其体表安装三个心电电极、呼吸带和指脉搏带,并向其发放紧急中止按钮以确保安全。

在采集完T1结构像后,开始进行一轮持续35分钟的回波平面成像(EPI)BOLD-fMRI扫描。在该扫描过程中,以随机顺序依次施加三个5分钟的刺激序列,每段刺激后均设有5分钟的恢复期,扫描前还设有一个5分钟的基线期。整个实验用于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的血氧水平依赖性信号变化(BOLD响应)。

fMRI 扫描结束后的主观感知访谈问题:

1. 您能回忆并确认三种刺激的施加顺序吗?如果可以,请说明顺序。

2. 在任何一种刺激过程中,您是否曾感到晃动感和/或恶心?如果有,请指出是在哪一种刺激条件下出现的。

3. 如果您回答“是”表示曾感到恶心,请您进一步评价恶心的程度(使用 1–10 分量表:1 表示轻微恶心,10 表示严重恶心,类似要呕吐的感觉)。

4. 在扫描过程中,您是否还有其他感知体验?如果有,请简要描述具体内容。

图片
图片

图1.实验流程图

结果

被试主观感受反馈

20名参与者中,16 名能够正确识别刺激的顺序。通过分析摇晃感知的发生率(即摇晃感知到或未感知到,因为摇晃程度无法量化),发现 sGVS 期间的摇晃发生率显著高于 dlPFC 的tACS 期间(P < 0.0001)和同时刺激期间(P = 0.0273)。此外,dlPFC的tACS期间的摇晃发生率与同时刺激期间的摇晃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P = 0.1733)。

皮层fMRI信号变化

图片
图片

图2.皮层信号强度相对于基线的变化

在fMRI中记录到的大脑皮层区域BOLD信号相对于基线的变化中,总体而言sGVS 和 tACS 单独刺激会分别引发不同脑区的活化和抑制。但是联合刺激时大多数脑区表现为信号增强,仅一个脑区信号下降。

同步刺激下的相对信号变化

图片
图片

图3.皮层信号强度相较于其他刺激的变化

本研究进一步将联合刺激(sGVS + dlPFC tACS)与单一刺激条件(仅sGVS或仅dlPFC)进行了直接比较。结果显示,在多个脑区中,联合刺激引发的信号强度变化显著不同。虽然表面上观察到联合刺激似乎导致更强的BOLD信号反应,但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差异并非由于激活增强所致,而是因为联合刺激抑制了原本由单一刺激引起的信号下降。

此外,本研究还对sGVS单独刺激与dlPFC单独刺激及二者联合刺激所引发的脑信号反应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刺激方式在中枢处理机制上的差异。

脑干分析

图片
图片

图4.脑干信号强度相对于基线及其他刺激条件的变化

总体而言,在施加 sGVS 和 dlPFC tACS 的刺激条件下,多个脑干区域均表现出显著的信号强度变化;而在两者同时刺激时,大多数区域未显示出显著的信号反应。

前庭刺激(sGVS)引起孤束核(NTS)区域的信号强度增加,同时导致双侧下橄榄核(ION)信号强度下降(见图A)。

相较之下,dlPFC刺激引发了不同的激活模式:腹侧被盖区(VTA)信号强度增加,而脑桥腹侧被盖区则表现出信号下降(见图B)。

在联合刺激(sGVS + dlPFC)条件下,脑干大部分区域的信号强度未见显著变化,仅有腹侧脑桥区域出现了信号下降(见图C)。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刺激在包括ION、RVLM、SN、NTS 和 Raphe在内的多个关键脑干区域,表现出不同于任何单一刺激条件的信号模式,呈现出一种双向调节效应:一方面增强了交感神经调控相关区域的激活,另一方面抑制了某些自主中枢的异常激活。这一结果提示,dlPFC在调控前庭庭-自主神经整合中可能发挥着核心调节作用。

结论

与此前的研究一,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能够抑制个体对前庭晃动感的感知。功能性脑成像结果显示,岛叶/顶盖区(insula/PO)、丘脑(thalamus)以及孤束核(NTS)是这一交互过程中尤为关键的三个脑区。

这三个区域虽然都在前庭通路与dlPFC相关的调控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dlPFC与前庭系统同时接受刺激时,其激活模式与单独刺激任一系统时明显不同。因此,本研究推测,dlPFC对前庭系统所产生的自上而下的抑制作用,可能正是通过这一个或多个脑区得以实现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