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制造企业一讲到“成本管控”“报价核算”“降本增效”,都很上头。
但真要追到源头去问一句:
“你们这个产品到底用哪些料?一台用多少?每颗料多少钱?”
场面立马安静下来,有的说:“我问下工程。” 有的说:“这个以前采购知道吧?” 还有的干脆摊手:“这个数据系统里有,但我不确定是不是最新的。”
你看,企业搞得轰轰烈烈要算成本、搞效率,
但最基础的一张表——BOM(物料清单)到底准不准,很多人说不清。
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实战角度出发,把这BOM表几个问题讲清楚:
正文开始之前,先送给大家一份福利,《供应链库存分析解决方案》,这份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的高效管理,为库存管理难题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BOM,全称 Bill of Materials,中文叫“物料清单”。
但它不只是一个“买啥材料”的列表,它是产品结构的说明书,是制造企业的大脑,是整个企业计划、采购、生产、成本、财务协同的“底座”。
你可以把 BOM 理解成:

一个标准BOM表,通常要包括:

所以说,BOM不是一个“辅助文件”,它是整个制造流程的“元数据结构”。
说白了,如果你连一件产品要用多少料、什么料都搞不准,那企业的运营基本就是“靠猜”。
下面这 5 个问题,是每个“BOM不准”的企业一定会踩的坑:
如果BOM里写一件产品用0.8米线材,实际上每次都用到0.95米,那你每卖一件,实际成本就高出预估。
结果是:
计划根据BOM下生产单、采购单,如果清单上少写了“胶水”“支架”“垫片”这类辅助材料,实际生产时就发现“缺这少那”。
结果就是:

BOM里没写清楚“哪一工序要用哪个材料”,或者“顺序出错”,现场凭经验装配——
结果:
ERP/MES系统中很多模块都是基于BOM在跑:

BOM不准,系统就“算不动”,或者算出来的都是错的,报表越看越离谱。
BOM一旦不准,各部门的“世界观”就分裂了:
你说你这能跑出精细化管理来吗?
想让BOM“算得准”,不是靠哪个人认真填表,而是靠整个企业有一套“标准化+结构化+版本管理”的机制。

目的:看每一张 BOM 表是不是填得完整、结构清晰。
你可以关注这些核心点:

BI上怎么呈现:
目的:对比标准BOM算出来的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成本,看看误差是不是太大。
该看这些:
BI上怎么呈现:

目的:帮你排查 BOM 里有没有“下架物料”,或者没充分用上“替代方案”。
建议你重点盯:
BI上怎么呈现:

目的:分析一个产品的成本重心在哪儿?哪个物料价格变动影响最大?
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BI上怎么呈现:

我们常说,企业的利润,藏在细节里。 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制造型企业利润的“起点”,往往就藏在一张小小的 BOM 表 里。
它看起来像一张“技术清单”,但实质上,它关乎:
如果BOM是错的,后面什么MES、ERP、WMS、BI系统,全都只是“错上加错”; 如果BOM是准的,你才能做到降本、提效、快反、稳交付,利润才站得住、管得牢。
所以最后再强调一遍:
BOM 表准不准,直接决定你企业赚不赚钱,能不能做大,能不能做久。
别把它当成“工程部的Excel表”,它其实是你整个企业经营系统的底图、底盘、底数。
越早把这张表“看得清、理得顺、算得准”,你离“有质量的增长”,就越近。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