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销售数据分析不会做?一文搞懂关键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

销售数据分析不会做?一文搞懂关键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

原创
作者头像
帆软BI
发布2025-07-28 09:28:01
发布2025-07-28 09:28:01
8120
举报

很多人一做销售数据分析,画风都是这样的:

  • 报表拉得飞起,什么月度销售额、订单数、SKU排行、客户分布……全都整出来了;
  • 图表也不含糊,柱状图、饼图、趋势图轮番上阵;
  • 到最后,老板只问了一句:“那所以,我们该怎么做?”

销售分析不是表格比赛,更不是数字堆积,它的底层逻辑就一句话:

不是为了“展示你做了多少数据”,而是为了“找到问题、看懂趋势、提出建议”。

所以今天,我们就用一篇实打实的文章,讲透销售数据分析这件事——

  • 到底该看哪些指标?
  • 每个指标都代表什么含义?
  •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 不同场景下怎么选分析逻辑?
  • 怎么让报表变得“有重点、能落地”?

先分享一份《经营业绩分析解决方案》,这份方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优化决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

一、销售分析不是数据罗列,而是业务决策的支撑

很多人理解的“销售分析”,还停留在报表统计阶段——“销售额是多少”“这个月卖了多少单”“同比增长多少”等。但如果分析只停留在“结果复述”,是没有价值的。

销售分析真正有用,是在这三个层面:

  1. 看现状:目前的销售表现是什么水平?高了低了,为什么?
  2. 看结构:谁在卖?卖什么?卖得怎么样?
  3. 提建议:接下来该怎么干?投放去哪、管谁、推哪个品类?

举个例子:

  • 销售额下降8%,这不是分析结论,而是起点;
  • 继续拆下去,发现是华东区域、线下渠道的老客户销量下滑;
  • 再一看,这部分客户最近3个月的复购率下滑明显,结合市场动向,是因为有竞品低价冲击;
  • 最终建议:重点跟进老客户、定向出价格保护策略。

这,才是“有用的销售分析”。

二、先搞清楚:销售分析到底看什么?

销售数据很多,指标更多,但我们不需要一股脑全看,关键是分清主次。

我们建议把销售分析分三类指标来看:结果类、结构类、效率类

1)销售结果指标:整体情况,概况优劣

注意:不要只看销售额增长,而不看是靠单价拉动,还是订单数增长,否则容易误判业务状态。


2)销售结构指标:构成拆解,找重点板块

实际操作中,结构分析=分组统计+贡献排序+集中度分析,例如:

  • 前10大客户销售占比是否超过50%?
  • 动销SKU数占比是否低于50%?
  • 渠道分布是否过于依赖单一平台?

3)销售效率指标:不是“卖得多”,而是“卖得值”

很多ToB企业特别容易忽视这些“效率指标”,但它们才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健康增长的根本。

三、销售分析的核心方法:不是建模,是拆解与比较

大部分企业目前的数据能力和资源并不足以做复杂建模,所以掌握基础但高效的分析方法,反而更实用:

1)趋势分析:看得出波动

  • 把销售额、订单量、客单价做月度/周度趋势图;
  • 搭配同比、环比做出波动率变化;
  • 看清季节性与异常点。

使用技巧:用折线图展示趋势,添加注释标明促销、上线、行业事件等节点,形成“趋势+背景”的复合解读。

2)构成分析:看得出重点

  • 用堆积柱状图、饼图、帕累托图,看销售的区域/品类/客户占比;
  • 做 ABC 分析:A类客户占比高,但波动大,B类稳定增长,C类长期不活跃;
  • 做SKU金字塔:10%的产品是否贡献了80%的销售额?

结构分析的核心在于排序+归类,不是一视同仁地看产品或客户。

3)对比分析:看得出差异

  • 比销售人员:A和B谁更高效?不是比销售额,而是比目标完成率、客单价、退货率;
  • 比区域:哪个区域效率高?比单位成本产出、增长率、渗透率;
  • 比时间段:节前与节后、促销前后,成交量和退货量有何不同?

结论不在图表里,而在拆解维度里的对比结果

三、如何进一步提升销售分析效率?

很多人一上来做销售分析,就陷入“工具焦虑”:

  • 是不是得用 SQL 搞一堆数据?要不要做一张很炫的大屏?图表越多越好吗?
  • 然后在 BI 工具里一通乱点,结果业务说“这个看板我看不懂”、老板说“我只想知道为什么销售又下滑了”。

其实,不管你用不用 BI 工具,销售分析本质上就三步:先问清楚问题、再拆清楚结构、最后讲清楚建议

BI 工具只是帮你更快地“看到”“拆解”和“呈现”这些问题而已。

下面我们就讲清楚:怎么用 BI 工具,把这三步做得又快又准又业务能懂。

第一步:从“业务问题”出发,设计你的看板骨架

销售分析的第一步,永远不是点图表,而是搞清楚——这份分析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 BI 项目失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上来就堆图、没人要用

真正能用得上的销售分析,是围绕业务高频问题做出来的。

比如,业务常问的这些问题:

  • 哪些区域/客户/品类的销售额下降了?为什么?
  • 哪些SKU动销率低、库存占用高?是不是该清货了?
  • 哪些客户最近不下单了?是不是要提醒销售去联系?
  • 哪些销售人员完成率低、复购客户少,需要跟进?

在 BI 工具中怎么落地?

你可以把这些问题变成一张销售看板的模块结构:

也就是说,图表不是按维度堆,而是按问题排布。


第二步:用 BI 快速拆解数据结构,找到问题的“根”

确认了要分析的问题,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 BI 里把“表象”一层层拆开,找出真正的原因。

比如你发现:本月销售额下降了。

你可以在 BI 工具里快速这么查:

Step 1:点击折线图 → 找到下降时间点

(比如 6 月下滑了 8%)

Step 2:下钻区域维度 → 发现是华东区域下降了 18%
Step 3:再下钻产品维度 → 发现是B类产品断货
Step 4:点开库存模块 → 发现B类SKU 5月底库存告急
Step 5:看客户行为模块 → 老客户在 6 月没买,是因为没有货

通过下钻式分析,一步步挖出真因,而不是凭猜想推结论。BI 的交互性就是优势。

这些方式,能让你从数据结果走向业务洞察,不只是图表好看,而是真能“看出问题”。

第三步:输出“可执行建议”,让报告有用、有解、有动作

很多销售看板,做完之后成了“业务看看图、没啥可做”的展示墙。

其实,销售分析真正的价值,不是你做出多少图,而是你有没有回答这三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在 BI 看板中,建议配合“业务建议/结论模块”,哪怕用文字组件也好,写出:

  • 分析结论(问题发生在哪儿,数据怎么说)
  • 可能原因(从结构、库存、客户行为找原因)
  • 后续建议(要不要促销、清货、调整资源、客户回访)

示例(放在销售看板侧边栏/备注区):

本月销售额环比下降8%,集中在华东区域的B类产品,原因是断货+主力客户订单未续签。建议针对B类产品制定快速补货+老客户沟通策略,并对销售小组设置专项激励。

结语:销售分析,其实就是把“卖得怎么样”讲明白

很多人一听“数据分析”就觉得自己不行,但其实销售分析没那么玄乎。

说白了,就是用数据说人话,帮业务看清楚现在的表现,找到问题,提建议。

不一定会建模,不一定会SQL,也不一定要上多高级的BI平台,但你只要能:

  • 把结果看清楚,
  • 把结构讲明白,
  • 把建议说到点子上,

那你的销售分析就已经比一半的人做得好了。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销售分析不是数据罗列,而是业务决策的支撑
  • 二、先搞清楚:销售分析到底看什么?
    • 1)销售结果指标:整体情况,概况优劣
    • 2)销售结构指标:构成拆解,找重点板块
    • 3)销售效率指标:不是“卖得多”,而是“卖得值”
  • 三、销售分析的核心方法:不是建模,是拆解与比较
    • 1)趋势分析:看得出波动
    • 2)构成分析:看得出重点
    • 3)对比分析:看得出差异
  • 三、如何进一步提升销售分析效率?
    • 第一步:从“业务问题”出发,设计你的看板骨架
    • 第二步:用 BI 快速拆解数据结构,找到问题的“根”
      • Step 1:点击折线图 → 找到下降时间点
      • Step 2:下钻区域维度 → 发现是华东区域下降了 18%
      • Step 3:再下钻产品维度 → 发现是B类产品断货
      • Step 4:点开库存模块 → 发现B类SKU 5月底库存告急
      • Step 5:看客户行为模块 → 老客户在 6 月没买,是因为没有货
    • 第三步:输出“可执行建议”,让报告有用、有解、有动作
  • 结语:销售分析,其实就是把“卖得怎么样”讲明白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