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工作难这个话题几乎成了每个人的日常。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大环境不好,机会变少了。
这话没错,但我面试了上百个候选人并和几十个被裁的朋友深聊后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也更扎心的现实:
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很多都不是能力最差的,而是那些平时只顾埋头工作,几乎不和外界来往的人。 相反那些主动与人建立联系、积极参与行业交流的人,工作机会反而源源不断。
我以前团队里有个架构师,技术能力在团队里是公认的强,一个人能处理非常复杂的项目问题。他坚信技术人员就该用实力说话。
因此几乎不参加任何公司或团队的集体活动,也从不和同事闲聊。认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有这功夫不如多研究一个技术难题。我们都觉得他很专注是个纯粹的技术人。
去年公司业务调整,需要裁员。他是第一批被通知的。
最关键的问题是,离开后想找人帮忙推荐工作,翻了半天手机通讯录,都不知道该联系谁。他在公司几年,除了工作对接,几乎没有和其他同事建立任何私人联系。
我这才意识到,在职场中,如果你只让别人知道你的工作职能,而不知道你这个人的具体价值,那么你就很容易被替代。
你以为的专注,让你在组织里变成了一个功能性的符号,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值得信赖的合作者。当公司需要削减成本时,最先被放弃的,就是这些孤立的不与人连接的个体。
再说回我自己。熟悉的人都知道除了管理公司的技术团队,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去做一些看起来和工作没直接关系的事。
比如,我主动组织合肥的技术开发者线下交流,让不同公司的人能聚在一起,讨论技术和行业动向。我还加入了腾讯云架构师联盟这样的专业社群,在里面积极回答问题和领域内的专家交流。我还维护自己的开源项目,也参与到别人的项目中去。
这些事情本身不产生收入,完全是出于兴趣和个人发展。
但回报却是巨大的。
最近几年,我每次换工作都不是通过投简历找到的。
当我流露出想换环境的想法时,社群里的朋友会主动给我介绍工作机会;因为参与开源项目而认识的其他公司的技术小伙伴,会直接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团队;甚至有一次,只是在一个线下活动里和一位创始人聊了半小时,几天后他们的人事就联系了我。
我清楚地认识到,过去每一次主动的分享、每一次对他人的帮助都在为我建立一个强大的人际支持系统。
不是需要刻意应酬维持的关系,而是建立在专业能力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职业人脉。别人愿意推荐你是因为他们通过具体的事情了解了你的能力和为人。这种基于事实的信任比一份写得很好的简历有效得多。
不只是技术行业,所有行业都一样。
我一个做销售的朋友,因为喜欢打篮球加入了一个企业篮球队,球队里其他公司的管理者后来都成了他的重要客户。
我一个做市场的朋友喜欢读书,长期参加一个读书会并做分享,最终被其中一个会员单位的创始人看中,直接聘用为市场总监。
这个时代的现实就是:单打独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我们总以为只要专业能力过硬就永远有工作。但现实是,即使你能力再强,如果没人知道,你的价值就无法转化为机会。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价值不仅取决于你能做什么,更取决于有多少人知道你能做什么并且信任你。
而让别人知道你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主动走出去,去交流和分享,去为他人提供价值。你每一次在专业社群里的有效发言,每一次对他人的无私帮助,每一次公开展示你的作品都是在提升你的个人职业声誉。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该怎么办?
这里说的与人来往,不是要求你变得能说会道,去参加各种饭局。而是要求你 有意识地,用你擅长的方式,向外界展示你的专业能力和价值。
如果你不善言辞那就写作。 写一篇工作复盘分享你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过程和思路,发布到行业论坛或自己的社交媒体上。 如果你不喜欢线下活动,那就专注于线上社群。 在一个高质量的专业微信群里,认真回答一个你能解决的问题。一次高质量的解答比一百次闲聊都管用。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指导别人,那就从帮助新人开始。 你走过的弯路对后来者就是宝贵的经验。
建立人际联系的根本是价值交换。你不需要成为能帮助所有人的专家。你只需要在你擅长的领域里,哪怕只给一个人提供了切实的帮助,这个人未来就可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别再只是埋头工作,然后抱怨没有机会了。
从现在开始,把100%的精力分成80%用来提升专业能力,剩下20%用来与外界建立有效的联系。
不要再一个人工作完全不和外界交流。把一部分注意力从手头的具体工作中移开,去关注行业动态和人际交往。开始去与人建立联系,可能比你再投100份简历更有用。
END
与君共勉~ 别忘了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