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这样完美的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却偏离实际?”这是我身边一些搞数据的同行经常问的问题。
其实说白了,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出在模型本身,而是在输出模型的“原材料”——数据出了问题。
所以说数据清洗是件不可或缺的过程,把数据清洗做好了,数据质量就上来了,分析结果也就准确了。如果没有数据清洗,那么后续的分析就像在沙子上盖高楼,地基不稳极容易倒塌。
本文就从数据清洗的几个要点入手,来讲讲数据清洗到底需要洗什么。
在动手清洗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是彻底地了解你手头的数据。

你可能会急着去处理看到的第一个问题,但如果没有全局观的操作,往往是盲目的。
具体要怎么做?
说白了,这一步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所在,比如发现“金额”列的数据类型是“文本”,而不是“数字”那里面很可能混入了非数字字符。
你懂我意思吗?先做好诊断,能为你后面节省大把时间。
当我们对数据有了初步了解,最常遇到的第一个大坑就是缺失值。
很多新手的第一反应是:找到它们,然后删掉。这听起来很痛快,但我想告诉你,这往往是下策,因为随意删除会损失信息量,甚至引入偏差。
那么,正确的思路是什么?是判断为什么缺失,再决定如何处理。
a统计值填充: 对数值型数据,用均值、中位数填充。中位数对异常值不敏感,通常更稳健。
b特定值填充: 对文本型数据,用“未知”、“暂无”等标签填充。
c模型预测填充: 用其他完整的列作为特征,构建模型预测缺失值。此法更复杂,但更科学。
在FineDataLink里,我们可以设置新增字段来对数据进行填充。

我一直强调,处理缺失值的关键在于思考和判断, 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能让你对业务有更深的理解。
解决了缺失值,我们接下来要找到重复数据。重复记录会让分析结果失真,比如同一笔订单被记录两次,会导致销售总额虚高。
怎么找到重复值? 可以使用函数识别和删除完全重复的数据。
但要注意: 有些数据看起来重复,但却是有用的。
举个例子,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下了两笔一模一样的订单,这不能直接算重复,因为这可能是用户买了两次同样的东西。
所以,处理重复数据时,一定要结合业务逻辑。 最好的办法是依据唯一标识符,比如订单ID去重,而不是简单地比较所有字段。
如果说前面几步处理的是数据有和无的问题,那么这一步处理的就是数据乱的问题。
同一份数据里,同样的内容可能有多种表达方式,这是最考验细心的地方。
在这里可以在FineDataLink设置过滤条件,一键处理数据格式不同的问题。

简单来说,格式不一致是数据合并和计算的主要障碍之一。 提前立好规矩,后续工作才能顺畅无阻。
规矩立好了,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特立独行的数据——异常值。它们明显偏离大多数数据的正常范围,比如年龄列里的“200岁”,或金额列里的“-100元”。

这里要注意,异常值不一定是错误,它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业务信号。 粗暴删除可能会让你错过关键发现。
现在,数据看起来干净多了,但我们还要确保计算机能正确理解它们,这一步必须明确知道每个数据的类型才能进行计算。
常见问题与解决:

我们可以利用FineDataLink,使用“数据转换”中的“SAP ERP输入”就能进行数据类型转换。
说白了,这一步是后续所有数学运算的基石,必须确保准确无误。
这是最体现专业度的最后一步:逻辑一致性验证。你要检查数据内部是否符合常理和业务规则。
这里可以编写简单的断言语句来自动化这些检查。如果没有通过检查,就说明你的清洗过程还有漏洞。
以上就是数据清洗的七个核心要点,相信你看了这篇文章,对数据清洗的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或许你会问:数据清洗的步骤怎么多,要每一步都做吗?
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不仅要做,还要认真把这几个步骤做好,这可远比追求复杂的模型更重要。
最主要的是,高质量的数据清洗直接决定了你的分析结论是否准确、可靠,并且还能为你后续的任务中节省出大把时间。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