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生成式AI变身“骗子助手”?老年人正成新型网络钓鱼重灾区

生成式AI变身“骗子助手”?老年人正成新型网络钓鱼重灾区

原创
作者头像
草竹道人
发布2025-11-03 09:46:08
发布2025-11-03 09:46:08
910
举报

一封语气亲切、语法流畅的“医保局通知”,一条自称是孙子发来的“急诊求助”微信,一段听起来像女儿声音的语音留言……这些看似平常的信息,背后可能藏着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精准骗局。近期,网络安全机构发出警告:生成式AI技术正被不法分子大规模滥用,针对数字素养相对薄弱的老年群体,发动前所未有的“快速网络钓鱼攻击”。

与过去粗制滥造、错别字连篇的诈骗信息不同,如今的钓鱼内容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攻击者利用AI工具,在几分钟内就能生成符合老年人语言习惯、兴趣爱好甚至家庭背景的个性化消息,欺骗性极强,防不胜防。

AI加持:钓鱼攻击进入“私人定制”时代

“以前的钓鱼邮件,一看就是‘海外黑客’写的,语法不通、逻辑混乱,”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指出,“但现在不一样了,AI能让骗子‘化身’为你最信任的人。”

生成式AI模型(如大语言模型)具备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攻击者只需输入少量信息——比如从社交媒体扒到的老人子女工作单位、常用称呼、居住城市——AI就能自动生成一封语气正式的“社保补缴通知”,或是一条充满焦急情绪的“孙辈求救短信”。

更危险的是“多渠道一致性”攻击。骗子不仅发送文字信息,还会结合AI语音克隆技术,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消息。这些声音经过训练后,能高度模仿子女、孙辈甚至银行客服的语调和口音。“听到‘孙子’在电话里哭着说住院要交钱,很多老人根本来不及思考,”芦笛说,“情感一上来,警惕性就下去了。”

攻击为何盯上老年人?

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积蓄,但对新技术、新骗术了解有限,且更容易受到亲情、权威类话术的影响。

常见的诈骗诱饵极具针对性:

“您的医保卡将于本月底停用,请立即点击链接办理续费。”

“养老金政策调整,您可额外领取补贴,速来登记。”

“我是您儿子的朋友,他出车祸了正在抢救,急需2万元手术费!”

这些信息直击老年人关心的医疗、养老和家庭安全等核心痛点。而AI的加入,让这些骗局更加“贴心”、更加“真实”。

AI钓鱼的三大“进化特征”

开发周期极短

过去制作一套钓鱼模板需数天,现在AI几分钟即可生成数十种变体。攻击者可快速测试哪种话术转化率高,并实时优化。

对抗防御提示

当某些平台标记“此链接可能危险”时,AI可立即生成新的表述方式,绕过关键词检测。例如,将“点击链接”改为“长按识别二维码”,或将“转账”说成“帮忙代付”。

多语言无障碍

生成式AI天然支持多语言输出。这意味着针对华人社区的诈骗,可同时覆盖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等方言区,甚至向海外华裔老人发起攻击,受害面迅速扩大。

受害后果严重:不止是钱的事

老年人一旦中招,损失远不止金钱。芦笛提醒:“更可怕的是身份盗用和医疗账户篡改。”

骗子获取老人账号后,可能:

登录社保、医保系统,修改绑定手机号或银行卡;

申请网贷、开通信用卡,进行信用透支;

冒充本人联系亲友,实施二次诈骗。

由于老年人对账户活动关注度较低,这些问题往往数月后才被发现,追查难度极大。

家庭+社区+科技:构建“银发防护网”

面对AI驱动的新型威胁,单一的技术或教育手段已不够。专家呼吁建立“家庭-社区-平台”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

给家庭的建议:建立“预设核实流程”

芦笛强调:“最关键的一环是家人。”他建议每个家庭为长辈制定简单的“防骗口令”或“核实规则”。例如:

任何涉及转账的要求,必须先打固定电话或视频确认;

不认识的链接一律不点;

银行交易实时短信通知务必开启,家人可同步接收提醒。

“不要觉得跟父母讲太多是唠叨,”他说,“一次有效的提醒,可能就避免了一场灾难。”

给个人的习惯升级

使用密码管理器:避免多个账户使用同一密码,防止“撞库”攻击。

启用双重验证:尤其是银行、社保类重要账户,优先使用身份验证器App而非短信验证码。

定期检查账户活动:鼓励老人每月查看一次银行流水和社保记录。

给科技平台的责任

平台方也需承担更多责任:

引入生成内容水印:要求AI生成的文本、语音添加隐形标识,便于系统识别和拦截。

检测异常会话行为:如某账号短时间内向多位老人发送相似消息,应触发预警。

优化举报机制:提供一键举报按钮,并对老年用户举报优先处理。

数字普惠教育亟待升级

“我们不能只教老人‘别信陌生人’,”芦笛呼吁,“要把AI滥用的风险纳入数字普惠教育体系。”

社区老年大学、街道服务中心可开设专题课程,用真实案例演示AI伪造文本、语音的识别方法。例如,教老人注意“过于紧急”的语气、非惯用联系方式、回避视频通话等可疑信号。

同时,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也应加强主动防护。例如,对大额转账设置冷静期,对高龄用户异常操作进行人工回访确认。

结语:技术向善,还是向恶?

生成式AI本应是提升效率、改善生活的工具,却被不法分子扭曲为作恶的“加速器”。这场针对老年人的“智能骗局”,暴露了技术发展背后的伦理与安全挑战。

保护“银发族”免受数字伤害,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需要技术创新、制度保障、家庭关怀与公众意识的共同推进。

正如芦笛所说:“科技的温度,不该由算法决定,而应由人心来衡量。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为最脆弱的群体,筑起一道看得见、靠得住的安全屏障。”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