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这有一份产品结构化思维的速成秘籍,请查收!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别人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已经出现了非常多回复内容,那是杂乱无章的,不知从何说起,甚至说着说着自己都不知道有没有说跑题了。

很多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了,是不是智商下降了?

那是因为传统的思考方式是这样的:

emmm,说得很好,下次不要说了。。。

换做结构化思维该怎么想:

先出来具体的框架,然后细化每一点展开举例说明,是不是一下子思路清晰很多,有条理。

其实这很正常,柚子哥以前也是传统的思考方式,也曾经非常苦恼。

后来我尝试着用结构化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发现很多回答场景一通百通,应用在工作生活中都很适用,尤其在产品设计之中。

结构化思维能够帮助我们什么?

1、接到一个需求或问题时,哪怕是聊天时,能够快速地构建一个简单清晰的逻辑;

2、产品发展和业务融合阶段,都需要结构化思维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3、由点及面,由面到网,运用好结构化的思维框架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多的产品解决方案组合,并不断提升用户效率。

聊思维之前先聊聊产品结构

在互联网产品概念中,结构是一个系统由哪几个子系统或模块构成,以及各模块之间的关联关系设计。

产品结构就是在产品经理充分理解用户需求之上,对产品数据流转的逻辑梳理。

同时,产品结构也是产品的愿景、产品的功能所具象化出来,符合系统耦合性、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原则的过程。

在《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中提到:

结构层是五个层面中的第三层,它也适当地将我们的关注点从抽象的决策与范围问题,转移到更能影响最后的用户体验的具体因素。

在内容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信息架构研究的是人们如何认知信息的过程,对于产品而言,信息架构关注的就是呈现给用户的信息是否合理并具有意义。

不掉书袋了,直接上案例就懂了。

(1)实体的手机

由不同的层级结构组合而成,每个结构相互支撑,互相关联,缺乏任意组件,都有可能导致开不了机。

(2)乐高积木

玩过乐高的小伙伴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拼错了一个小组件,但是后来才发现,最后只能拆了重新装。

互联网产品的结构其实是有共通之初的。

(1)第一,我们需要事先构建底层框架,和设计路径;

(2)第二,我们要把原本无需的功能或组件,以最终需求目标达成为导向,进行分类、关联、结合

(3)第三,模块之间存在强耦合性,任何的变动都要基于现有的框架进行重新推演。

产品结构有哪些类型?

1、树状结构

也就是大家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思维导图,由一个中心论点(核心目标),延展二三乃至更多层级,不断深化补充逻辑,最终将覆盖到完整的功能。

日常中使用场景:书的目录

树状结构的优势很明显:

(1)比较符合大家归类的方式;

(2)具有较高,较快的执行效率,通用性强;

(3)大多数产品经理都使用该结构思维。

2、线性结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特定的业务场景都是一步一步执行的,就是运用了线性的思维。

比如我们要买一张火车票,简易路径大致是:

(我们这边先不谈各环节中出现的逻辑判断和逆流程问题哈)

日常中使用场景:格斗漫画中的动作分镜,连贯且有出招顺序

线性结构的优势在于:

(1)适合单向思维深度挖掘;

(2)适用于特定的任务流、业务流转场景,尤其在B端;

(3)有利于帮助串联具有先后执行关系的业务节点和流程。

3、矩阵结构

这个开始就难度增加了,矩阵结构是通过较为聚焦的层级功能,引导用户进行深度探索,现在绝大多数的产品是这个结构。

矩阵结构的情况下,既要关注覆盖面的广度,也要注意单模块的深度,更难的是在不同模块不同层级之间的关联逻辑和互斥性。

还是以电商首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模块,其实本身是有落地的专题页面或深度挖掘功能。

但是在进行首页设计时,需要根据“主推功能+用户千人千面+检索通道”等实际战略情况,进行布局和展示信息方式思考。

矩阵结构的优势在于:

(1)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2)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因为我把深度的功能结构化后,整合在关键一层模块结构里面了);

(3)展示效率较高,用户清晰定位功能;

(4)越复杂的使用场景,越有效。

4、自然解构

所谓自然就是顺其自然,产品设计过程中,没有特别强的流程引导,而是给予用户比较自由的探索空间。

现在比较热门的信息流推荐,就是基于自然解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去使用不同维度的功能,并关注不同的信息输出。

同理,很多APP的“发现”模块,你在使用过程中会感觉很自由,啥都有,也是运用了这种思路。

自然结构的优势在于:

(1)鼓励用户探索;

(2)提高产品趣味性;

(3)一般在游戏、资讯等产品中使用较多。

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1、自上而下

先梳理父级节点,然后发散各自下方的功能模块。

缺点:易忽略细节

2、自下而上

根据最小粒度的功能点,将具有共性的功能,整合形成大的归纳模块,最终串联成结构化。

缺点:缺乏拓展性

因为上述两种方法都有存在的弊端,所以在产品结构相对复杂的时候(功能点较多),可以考虑两种方法的组合使用(左右互搏~),找到一个中间平衡点,从而串联起来。

那该怎么操作呢?

1、先分类

将相同或类似的需求功能点归到一起。

分类的标准为:

(1)根据使用场景和频率,提炼功能位置;

(2)根据需求优先级,提炼功能顺序;

(3)根据近似性,整理归纳统一模块呈现;

(4)根据业务使用,做好层级折叠,仅需要在外部显示最重要看到的信息或数值。

2、使用自下而上

(1)系统性的梳理归纳,往上延伸一层节点;

(2)大致对模块有所概念后停下。

3、使用自上而下

(1)从系统整体出发,并根据脑海中抽离出来的中间层节点,构建一级功能模块;

(2)使用导航、tab、页面、区域等传统方式去整合涵盖功能。

4、查漏补缺,调整完善

(1)根据上述步骤,对齐中间层,使得各功能落位合理,涵盖有章法,功能不互斥;

(2)如果出现多维度重复或结构分不清楚,则退回第2步重新梳理。

如果想要练习下产品结构思维,柚子哥推荐大家可以尝试画一下某信的功能结构图,相信会有一点的理解和提升。

另外,尝试着输出一些层级结构比较清晰的文章,也是一种不错的锻炼方法。

所谓成竹在胸,多练以后,脑海中思考问题都会自然而然的结构化起来,对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306A06M0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