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我们有权避免被大数据“支配”的恐惧

这是动静时评的第18篇文章

摘要:但实际上人类社会走到信息化的今天,无论你怎么删除,怎么注销,恐怕都不能抹去我们“来过”的痕迹。大数据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不受控制的数据收集几乎让每个人都“衣不蔽体”。

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动静传媒出品 孙子楚 | 文

扎克伯格的脸谱网最近被摆了一刀。由于涉嫌泄露超过5000万个用户信息,并被第三方名为“剑桥分析”的数据公司利用,向用户推送政治宣传广告,脸谱网的疏忽甚至被媒体指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大选。

于是乎,脸谱网股价一路下跌,美国社会内部甚至掀起了“删除脸谱账号”的抗议活动。但实际上人类社会走到信息化的今天,无论你怎么删除,怎么注销,恐怕都不能抹去我们“来过”的痕迹。大数据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不受控制的数据收集几乎让每个人都“衣不蔽体”。

所以脸谱网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一个信息安全的老问题。这个问题说了很多年还是无解,就拿手机应用软件来说,有人认为用户的信息资料应用商无权收集,它是用户隐私的一部分。但反过来,应用商也很无奈,收集用户信息是推动软件升级更新的必要举措——这下就犯了难,我这信息到底是收还是不收?再说数据收集这事儿,一下鼠标就能完成,你说没收,我也不信。最后为保护隐私安全,在制度层面上出了个无奈之举——安装协议。如果你同意这个协议,并认同应用商数据收集的做法那你就可以安装这个软件;如果不同意,那抱歉,你就不能安装使用。

这简直是毫无办法的“你情我愿”,不过既然同意了,用户只剩下要求我的数据不被坏人利用就好。所以聚焦大数据安全的问题都在于:是谁在使用大数据?

这让笔者想起前段时间爆出的国内某服务型APP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新闻——通过后台分析,我知道你是忠粉,给你涨点价你也会毫不犹豫的买单;你是新人,所以我就给你便宜点儿再准备把你培养成“熟客”。这样的行为无疑令人心寒,数据收集换来的不是更优质的服务,反而是不留情面的“杀熟”。不过与大数据更可怕的作为相比,这种做法也只是奸商敛财的手段罢了,大数据背后尚待开掘的潜能还有更为颠覆的一面。这次脸谱网的丑闻就是鲜活的一例——那些摇摆不定的选民在脸谱网“有意”反复推送的希拉里丑闻中,将选票投给了特朗普。

所以除了受大数据影响,我们也有可能被大数据彻底改变行为方式。而被信息数据勾勒出的个体,往往更清晰更真实。虽然你内心的声音告诉你,选择新闻学专业是我的最爱,但大数据告诉你,你的天赋最适合土木工程。这就很无奈了,该信谁的呢?大数据在将来恐怕也会占领人类理性的巅峰——因为没有什么能打破宏观分析背后的物质规律。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就展示了一个类似于被大数据所包围的世界。主人公楚门只是一个从小被圈养的真人秀演员,他一生都在被剧情安排,他生活的世界充满了虚假,只有楚门一个人是真实的。而大数据与智能算法日趋成熟的今天,楚门的经历极有可能被复制——大数据掌握了我们内心的逻辑,并在数据背后的意志作用下改变我们。

《楚门的世界》剧照

如题所说,人类终有可能被自己制造出来的数据所包围,所支配。不过事情也没那么可怕,我们完全可以在信息安全面前主动出击。比如少一点转发,少一点测试什么的,据说这次脸谱网的信息泄露就是从一款心理测试应用出来的。而作为用户,树立一种数据安全意识很有必要,因为你完全不清楚你刚刚做完的朋友圈答题链接是否窃取了信息。另外,当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时坚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是十分重要的,愿打愿挨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坏,相反,积极的诉讼不仅可以充实信息领域的案例,也可以让这个话题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热点”从而得到更有力的关注。

有收集数据的权力,也有避免被数据“支配”的权力。不管怎么样,我们仍需将大数据放在一个可控的法律框架下,才能真正拥有驾驭其的能力。

编辑∣谢步东

“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传播者”

©本文版权归“动静传媒”所有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25G0TCP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