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因紧密而依赖,因依赖而倦怠”,朋友圈的这些体验你有吗?

我们的使命是让世界更加开放、联通。通过让人们分享想要分享的内容,与想联系的人进行沟通。无论他们身在何方,我们力图实现这一点。

——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站都在尽全力实现这一光荣又伟大的使命,社交网站给了我们尽情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平台,只要自己愿意,相隔千里的小伙伴儿也能透过朋友圈看见你的早餐。

可以说,社交网站的使命几乎已经完全实现。据《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社交媒体正面影响主要是熟人社交和知识获取。

但随之而来,“社交媒体让我空虚浮躁”“不能集中注意力”甚至隐私泄露这些问题也逐渐开始困扰我们。起初我们“因紧密而依赖”,后来却又因过于依赖而倦怠,甚至欲罢却不能。

那么,除了用户数据泄露问题,在社交网站中,还有哪些易被忽视的体验可能让你感觉到倦怠呢?

后悔(Online Regret)

我们的社交网站好友主要是根据线下关系建立起来的,比如现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可能囊括了父母长辈、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等各种关系,但陌生人却寥寥无几。这就让人们不得不开始约束自我表达,并管理朋友圈中的个人形象。

一旦自己在社交媒体中的行为有损现实关系或不利于个体想要传达的自我形象时,人们就开始止不住的悔恨。

比如,常常因在朋友圈发布了某些内容(比如聚会照片、个人情感或关于他人的不好言论)或是忘记了分组屏蔽,而产生羞愧或社会退缩甚至停止使用朋友圈。

Kaur等人(2016)发现,从人群分布来看,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那些在社交网站上花费更多时间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后悔,更多地责怪自己的网络行为。

哪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网络后悔:

Ø在线分享的某些内容招致同伴的负面批评;

Ø发布的内容被意想不到的观众看到;

Ø在社交网站中发布的内容导致自己在线下的工作或私人关系受到影响;

……

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

信息过载是指社会信息超过了个人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经历信息过载的人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站中,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动态发布,人们实际上很难时时刻刻对这些消息保持关注,并做到“一个也不落下”。

然而众多研究表明,很多青少年、大学生用户都有这种害怕“错失信息”的忧虑,并且这种担忧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机不离手”的现象,并增加个体感知到的压力(Beyens, Frison, & Eggermont, 2016; Elhai, Levine, Dvorak, & Hall, 2016)。

比如,在发布一条状态后,人们总是忍不住点开自己的个人主页,检查是否有新的评论或点赞消息,倘若一直没有收到来自他人的反馈,或是收到了消极反馈,这又会让我们感觉到沮丧甚至低自尊(心塞,为什么没有人点赞,为什么没有人评论,我是不是真的很糟糕…)。

无意义感

随着社交网站使用时间与强度的增加,我们时常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原以为朋友圈能够带来更好的体验,然而使用社交网站并不像浏览网页带来的体验一样,相反,它被认为是更浪费时间甚至是没用的,这种情感预测偏差让人们感觉更糟糕。

也许网络本身并无好坏,只是我们的行为赋予了它或利或弊的意义。沉浸在社交媒体中,今天感觉很糟糕;如果什么也不做,明天也并不会变得更好。

哪些情况下可能出现无意义感

Ø社交网站成为生活的全部;

Ø几乎不使用社交网站的互动聊天功能,花大量时间浏览他人的照片、说说;

Ø不能从中获得信息与社交满足;

……

如果圈中的你也有这些感受,那能做些什么呢?

通过时间管理类App来记录并追踪自己每天耗在手机上的时间,统计数据能够给我们提供足以改变的动力;

减少或限制自己接触网络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以此避免因不合理的社交媒体使用导致已有计划或安排被迫延误。

对于青(少)年,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休闲(或文化)活动来满足其课余时间的娱乐需求,并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要想减少社交网站使用的不良影响,除了要对自己的上网时间保持意识,还需要对自己的使用行为与网络需求保持觉知。

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千变万化,学会保持辨别能力,不被信息洪流“迷住双眼”。如果网络中的不愉快情绪已经长期将你“困住”,不妨跳出这一压力圈,将自己释放出来~夏天都要来了,约朋友踏青了吗~

参考文献:

Beyens, I., Frison, E., & Eggermont, S. (2016).“I don ’ t want to miss a thing ” : Adolescents ’ fear of missing ou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dolescents ’ social needs , Facebook use , and Facebook related stres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64, 1–8.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05.083

Elhai, J. D., Levine, J. C., Dvorak, R. D., & Hall, B. J.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need for touc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12.041

LaRose, R., Connolly, R., Lee, H., Li, K., & Hales, K. D. (2013). Connection overload? A cross cultural stud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social media connection.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31(2015), 59–73. https://doi.org/10.1080/10580530.2014.854097

Lee, E., Kim, Y. J., & Ahn, J. (2014). How do people use Facebook features to manage social capital?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36, 440–445.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4.04.007

Sagioglou, C., & Greitemeyer, T. (2014). Facebook’s emotional consequences: Why Facebook causes a decrease in mood and why people still use i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35, 359–363.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4.03.003

Shaw, A. M., Timpano, K. R., Tran, T. B., & Joormann, J. (2015). Correlates of Facebookusage patt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sive Facebook use, social anxiety symptoms, and brooding.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48, 575–580.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2.003

Song, H., Zmyslinski-Seelig, A., Kim, J., Drent, A., Victor, A., Omori, K., & Allen, M. (2014). Does Facebook make you lonely?: A meta analysi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36, 446–452.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4.04.011martphone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63, 509–51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05.079

Kaur, P., Dhir, A., Chen, S., & Rajala, R. (2016). Understanding online regret experience using the theoretical lens of flow experienc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57, 230–239.

文案 尹学琴

排版 李若琳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王金良教授网络心理与行为课题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14G165HL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