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月球是一颗死星?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终结,为何各国还要苦苦探月?

月球这个悬挂于夜空中的巨大天体,看似触手可及,却又充满谜团。

它和地球一起度过了几十亿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潮汐、地球的自转,甚至可能还影响了地球生命的演化。

可是它自身的命运却走向了寂静,成为了一个“死亡”的世,这颗“最熟悉的陌生人”,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人类对它的研究和发现,又寄托着怎样的希望和未来呢?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月亮充满想象,古代神话中,它是嫦娥的居所,是玉兔的故乡,寄托着人类对未知的浪漫幻想。

不过现代科学的探究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天文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发现月球虽然仍在围绕地球公转,但其内部活动早已停止,成为了一个地质意义上的“死星”。

当然这个结论不是一下子就得出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科学验证和不断的调整,以前的研究认为,月球大概在30亿年前就变得不再活跃了。

随着探月技术的进步和更多月球样本的获取,科学家们将这一时间点推迟到了20亿年,中国嫦娥四号、五号探测器带回的数据,为这一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如同地球上的生命一样,行星也存在着生命周期,从诞生之初的炽热熔融状态,到逐渐冷却、稳定,再到内部能量耗尽,最终走向“死亡”,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可逆的过程,月球也不例外。

月球的“死亡”,意味着其内部能量的耗尽,地质活动停止,不再有火山喷发、熔岩流动等现象。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发现这些陨石坑在数十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并且至今仍然保持着原貌,这表明月球表面已经长期没有发生过地质变化。

月球上有一些放射性元素,比如铀、钍和钾,这些元素在衰变时会释放能量,现在月球内部已经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支撑那些元素的反应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月球已经“死亡”。

虽然月球不再活跃,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研究价值了,它依然有许多谜团等待科学家们去解开,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看起来差别很大,月球的正面比较平坦,而背面则凹凸不平,布满了撞击坑,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登陆月球背面,揭开了这片神秘区域的面,通过对月背地质构造、物质成分的分析,科学家们正在逐步解开月球正背差异之谜,并进一步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此外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月球上发现了水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未来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提供了可能,也为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更让人兴奋的是,中国科学家在月球样本中发现了一种新矿物,叫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首个新矿物,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矿物组成的认识,也为探寻月球的资源潜力提供了新的方向,人类为何要不断探索月球?

即使它已经是一个“死亡”的世界,我们仍然锲而不舍地派遣探测器、计划载人登月,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和战略意义。

首先月球可以作为人类探索深空的桥梁和中转站,它距离地球较近,可以作为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技术试验场,为未来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积累经验。

中国研发的鹊桥中继卫星,就为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和数据传输提供了关键支持。

而且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月球上有大量氦-3,这种物质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帮助解决地球上的能源问题,还存在着其他一些稀有金属和矿物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类探月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从上世纪的美苏太空竞赛到如今的国际合作,探月工程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

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计划,展现了中国在探月领域的宏伟目标,嫦娥系列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中国在探月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探月工程的推进,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科学知识,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开发月球上的资源能给地球人带来很大的经济好处。

中国探月工程能够取得成功,全靠无数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不仅提出了“月球死亡”的观点,更在探月工程的规划、实施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带领团队对月球样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为中国探月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杰出贡献。

当前全球探月进程正在加速,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开展探月项目,这不仅是科技实力的较量,也是国际合作的好机会。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探月成果,共同推动探月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展望未来,人类将在月球上建立科研站,开展更深入的科学探测、技术实验和资源开发。

月球基地将成为人类在太空的另一个家园,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虽然月球不再活跃,但它对人类来说仍然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探月工程的推进,不仅是为了获取科学知识和经济利益,更是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

月亮虽死,意义长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

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将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走向更广阔的宇宙空间,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湖南日报 - 2022年10月26日 欧阳自远院士:月球已经“死亡”,我们为什么还要探月?

科普中国 - 2023年1月2日 年度盘点 科学篇Top 1:月球已“死”,为什么我们还要探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ZMeEBGfMnLF_-LLhcz7wFQ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