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光富
神舟十八号的安全返回让无数人松了一口气,但当航天员们走出舱门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他们的脸部竟然出现了明显的肿胀。
而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猜测:难道在太空中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航天员们的面部肿胀?
太空是人类探索的终极边界,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而每次太空任务都考验着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这是因为在这浪漫的太空旅程背后,航天员们其实承受着不少身体上的挑战。
他们像拓荒者一样,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宇宙的尺度,也承受着宇宙环境带来的种种不适。
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太空浮肿”。
大河网2023-10-31——《神十六返回,航天员出舱后为何脸部浮肿,需要被抬着走?》的报道
记得神舟十六号回来时的场景吗?
三位航天员安全出舱,但他们的脸却明显浮肿,但这种现象并非个例。
就像神舟十四号的刘洋,出舱时脸部肿胀得几乎让人认不出。
神舟十四号的刘洋
出征前照片
神舟十三号的王亚平,在空间站录制节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这些“太空肿脸”的图片和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好奇。
有人开玩笑说航天员回来后像变了个人,也有人担心这可能是太空环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而神舟十八号的三位宇航员也可以说没有“逃脱魔掌”,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面部肿胀的情况。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出仓图
神舟十八号宇航员发射前
就像是叶光富在出仓时刻拍下的照片就可以看出,他的脸部变的浮肿了很多。
这和神舟十八号发射之前,可以说是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要搞懂“太空浮肿”是怎么回事,得先明白地球的重力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在地球上,由于重力的作用,我们的血液会自然地向下半身流动,下肢的血管和组织承受更大的压力。
而这种压力差使得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但是一旦到了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当没了重力,血液就不会都往下半身跑了,而是均匀地分布在全身。
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血液会流向头部,造成面部、颈部等部位的血管扩张,体液滞留,最终导致了我们看到的“太空肿脸”。
神舟十八号李广苏出仓图
这种体液重新分配的情况,不仅仅会出现在脸上。
就连航天员的鼻腔黏膜也会充血,导致鼻塞。
眼窝周围的组织也会出现浮肿,使得眼睛看起来更小;头部和颈部的静脉也会扩张,看起来更加明显。
这些都是在微重力环境下,人体体液分布变化的直接结果。
新华网-科普中国2023-04-25——《航天员是飘着睡觉?太空环境会引发基因突变?来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太空浮肿”并非永久性的。
人体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在进入太空一段时间后,身体会逐渐适应微重力环境,体液分布也会趋于稳定,浮肿现象会逐渐减轻。
而当航天员回到地球后,重力会让体液重新流向下半身,浮肿也会慢慢消失。
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中还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除了“太空浮肿”,微重力环境还会对航天员的身体带来其他挑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骨骼和肌肉的影响。
毕竟在地球上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重力打交道。
王亚平太空中录制节目
站立、行走、跳跃,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骨骼和肌肉的支撑。
这种持续的负荷刺激了骨骼和肌肉的生长,使它们保持强壮,然而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中,几乎感觉不到重力的影响。
航天员在太空里可以轻松飘着,不用像在地上那样费劲撑着身体。
虽然这种“失重”状态虽然看起来很酷,但对骨骼和肌肉来说却并非好事。
这是因为在太空中,因为没有重力的刺激,航天员的骨头会变脆,肌肉也会变弱,而这种骨骼和肌肉的减少,可能会影响航天员的长期健康。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航天员在空间站得好好锻炼身体。
即便是在空间站里,有跑步机、自行车和力量训练器等各种健身设备。
航天员每天需要进行至少两个小时的锻炼,以尽可能地减少骨骼和肌肉的流失。
这些锻炼不仅可以维持身体机能,还能帮助航天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应对太空生活的挑战。
虽然“太空浮肿”和骨骼肌肉流失只是太空生活对人体带来的最直观的挑战,而一些潜在的、长远的影响,则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总之,太空生活会给人体带来不少挑战。
尽管航天员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并且在任务期间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太空环境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但太空生活仍然充满了挑战。
每次太空任务都考验着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极限,所以我们得清楚,太空探索不是每次都顺利的。
在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深入研究太空环境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并开发更有效的防护措施。
同时也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人类能在太空中生活得更好,应对各种挑战也不在话下。
或许有一天,人类能够像在地球上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开启星际文明的新篇章。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